这个进程调取的是…非结构化数据。
——画面:热气腾腾的厨房,祖母布满皱纹却异常稳定的手,灵巧地捏合着面皮,填入深褐色的莲蓉馅。蒸汽模糊了她的眼镜片,但她嘴角带着一丝近乎虔诚的专注。
——声音:“小哲…慢点…烫…”(语调特征:高频泛音丰富,振幅温和,尾音略拖长,属于特定发声者“祖母”)
——触觉记忆:幼年时,手指被刚出锅的莲蓉包烫了一下,缩回。祖母微凉的手指立刻覆上,轻轻吹气。(温度梯度变化记录:表皮瞬间接触点>85℃,祖母手指温度≈36。5℃,气流温度≈32℃。痛觉信号强度:低,快速衰减。伴随信号:安全舒适感脉冲)
——化学信号分析:莲蓉主要成分(莲子、糖、植物油),分子结构…关联味觉受体响应模式…映射至神经信号…最终指向一个模糊的、非量化的定义:“好吃”。
无数碎片化的、带着时间戳的感官记忆和情感映射数据,如同解压失败的文件,汹涌地冲击着他高度秩序化的思维框架。这些数据无法被完全解析,无法被纳入严谨的数学模型,却顽固地占据着带宽,干扰着主进程的绝对专注度。
谢明哲站在冰冷的金属台前,对着那个散发着“干扰源”的保温食盒,陷入了长达三分钟的绝对静止。只有AR眼镜镜片深处,那高速流转的抽象符号流,暴露着他颅内正在进行一场何等激烈的“资源争夺战”。
最终,主进程(量子材料优化)的优先级被强行调低。他伸出右手,动作缓慢而精确,如同操作精密仪器般,打开了保温食盒的盖子。
更浓郁的甜香混合着蒸汽扑面而来,瞬间包裹了他。三个白白胖胖、顶端点着红点的莲蓉包,安静地躺在洁白的蒸笼布上。
他没有使用任何餐具。手指直接触碰到了其中一个包子。温热的、柔软的、带着轻微弹性的触感,沿着指尖神经末梢,瞬间转化为电信号,上传。与记忆中那个“烫”的瞬间数据产生了微妙的偏差(当前表皮温度≈58。2℃,低于痛觉阈值)。
他拿起包子,递到嘴边,咬了一口。
绵软的面皮在齿间分开,温润细腻的莲蓉馅涌入口腔。甜度(基于糖分浓度模型估算≈18%)、油脂感(脂肪酸链结构稳定)、莲子的独特粉质香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谱系匹配)…所有物理和化学信号被精密捕捉、分析、归类。
然而,在这一切冰冷的数据流之上,一个无法被当前任何神经科学模型完全定义的、极其微弱却无法忽视的“背景噪声”出现了。它不关联任何具体的感官输入,却让核心处理器的“温度”监测模块,记录到了一个持续0。7秒的、超出基线0。15℃的微弱温升。
谢明哲站在原地,缓慢地咀嚼着。镜片后的目光空茫,仿佛穿透了实验室的墙壁,投向某个由无数温暖数据碎片构成的、模糊的象限。
就在这时,他左手腕上的特制智能腕表屏幕亮起,一个优先级极高的内部通讯请求跳出,来自研究院的院长:“明哲,关于‘寰宇’项目在近地轨道能量逸散异常的数据,你的模型有最新推演结果了吗?北美团队那边催得很急。”
寰宇项目。近地轨道。能量逸散异常。
三个名词,瞬间将主进程的优先级拉回顶峰。口中莲蓉的物理化学信号分析被强制中断。颅内所有资源瞬间切换,重新投入到那片冰冷而浩瀚的宇宙尺度算法之中。
他迅速咽下口中的食物,将剩下的半个包子放回食盒盖子上。动作恢复了一贯的精准高效。他回到软垫上盘膝坐下,AR眼镜中的符号流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奔腾起来,量子材料的模型被暂时搁置,更庞大、更复杂的星图与能量流结构在视野中展开。
手指在虚空中快速划动,输入指令,调取数据,模型重构…世界再次被压缩成纯粹的逻辑与方程。
只是。
在超级计算机阵列低沉的嗡鸣声中,在冰冷的数据洪流冲刷下,实验室的角落里,那半个被咬过的莲蓉包,依旧散发着温润而固执的甜香。它像一个无法被完全解析的异常点,一个存在于绝对理性宇宙中的“混沌”奇点,无声地宣告着另一种真实的存在。
谢明哲沉浸在寰宇模型的推演中,镜片后的眼神专注如星空。但在某个不被察觉的思维底层,一个极其微小的、独立的线程,仍在默默地、持续地处理着那个被命名为“莲蓉”的数据包,并尝试将其与一个更庞大的、名为“家”的混沌系统进行…关联性建模。
或许,在某个更深的算法层级,祖母的莲蓉包与近地轨道的能量逸散,本就是同一张宇宙分形图谱上,不同尺度的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