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危机再现:无声的呐喊**
就在推广工作逐步取得进展的同时,一场更大的危机悄然逼近。
一天深夜,林悦接到学校心理老师的电话:“有个女生,在宿舍里割腕了,已经被送到医院,情况不太乐观。”
林悦立刻赶往医院。女孩名叫小雪,是一名高一学生,平时成绩优异,性格安静。医生说她是轻度自残,所幸送医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林悦坐在病房外,翻阅着女孩留下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压抑的情绪:
>“我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这么累……每天都要装作很开心的样子,不然爸妈会说我矫情。”
>
>“他们只关心我的成绩,从不问我是不是开心。”
>
>“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机器,不停地运转,却没有人记得给我加油。”
林悦的眼眶湿润了。这不是第一个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她立刻联系方子业,请求启动紧急干预机制。方子业连夜安排心理咨询师团队赶赴该县,并要求技术组对“心语”平台上的用户数据进行筛查,寻找可能存在的高危个体。
与此同时,他们在学校开设了“倾听角”??一个专门为学生提供匿名倾诉空间的角落。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写下自己的烦恼,也可以选择与志愿者面对面交流。
几天后,一名男生悄悄走进“倾听角”,留下一张纸条:
>“我也想过死。每次考试考不好,我爸都会骂我,说我是废物。”
>
>“我不是废物,我只是累了。”
这张纸条被及时发现,男孩随后接受了专业心理辅导。他的父母也被请到学校,参与了一场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亲子体验活动。
活动结束后,那位父亲红着眼睛说:“原来,我一直在伤害他。”
---
###**62。制度深化:从试点走向常态**
随着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方子业愈发意识到,仅靠项目团队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才能真正覆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于是,他联合教育部、卫健委、共青团中央等多个部门,推动出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
-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推行“心理急救员”认证制度,鼓励学生掌握基本心理援助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