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第三小说网>荡宋 > 无言以对(第1页)

无言以对(第1页)

尹泰锡看似弱不经风,动起手来那叫一个果决,比梁川还要狠,一下子就取了朴美善的性命。

区区一个妇人的性命,一点都不必在意。

他们更在意,现在朴美善还没有回过神来,嘴还没有说出话来,一会冷静了,就把他们的事全盘托出,那不要说李汝谐会不会保他,金宏道肯定是要杀了他的!

他一招先发制人,除了这个后患,看得在场的人倒吸凉气,却也不好说什么,反正刚刚金宏道答应的,如果马腹里没有找到麦子,那便杀了这个妇人,说。。。。。。

赵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运动,自汴京始,迅速蔓延至全国。他亲自撰写《正风论》一书,阐述道德修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并命各地学堂广为传诵。同时,他还派遣学者前往各地讲学,鼓励士人以身作则,带动乡里百姓崇德向善。

为了进一步推动这场文化变革,赵明设立了“文德奖”,每年评选一次,表彰在道德、学术、公益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此奖项不仅给予物质奖励,更授予“天下楷模”的称号,使其成为万民敬仰的对象。此举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积极性,许多地方自发组织义学、义仓、义诊等公益活动,社会风气悄然转变。

然而,正当国内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北方边境传来急报:契丹贵族耶律乙辛联合数个部落,公然起兵反叛,攻陷上京临潢府,囚禁耶律洪基。消息震惊朝野,赵明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若耶律乙辛得势,极可能整合契丹各部,再度南侵。于是,他立即召集重臣商议对策。

赵明决定采取双线作战策略。一方面,他命令“雷霆骑兵”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应对契丹可能的入侵;另一方面,他再次派遣使者潜入契丹内部,联络耶律洪基的旧部,试图策动内乱,削弱耶律乙辛的统治基础。同时,他秘密派出一支由“影刃”小队组成的精锐部队,深入敌后,刺探军情,并伺机制造混乱。

与此同时,赵明加快了运河工程的进度,确保南北水路畅通无阻,以便战时快速调动兵力和物资。他亲赴开封府巡视工地,慰问工匠,鼓舞士气。他站在大堤之上,望着滚滚河水奔流不息,心中暗想:“水利兴,则国运昌。若能贯通南北,何愁万里江山不稳?”

就在赵明全神贯注于内外事务之时,一封来自大理的密信打破了他的沉思。段誉在信中透露,吐蕃王松赞干布突然病逝,其子继位,年幼无知,权臣摄政,局势动荡不安。段誉担忧吐蕃可能趁机扩张势力,威胁西南边疆。赵明阅信后神色凝重,意识到自己必须未雨绸缪。

他立刻召见兵部尚书,命令加强西南防务,并调遣一支精锐军队驻守剑门关,以防万一。同时,他派人携带大量丝绸、茶叶、药材等礼品前往吐蕃,表示友好之意,并试探新政权的态度。赵明深知,外交之道,贵在先机。若能在吐蕃新王登基之初建立良好关系,便可避免一场战争的发生。

然而,赵明尚未等到吐蕃方面的回应,西夏故地又传来新的警报:当地部分原住民因不满中原移民带来的文化冲击,聚众围攻州府,焚烧官署,劫掠粮仓。赵明闻讯大怒,但很快冷静下来。他知道,这并非单纯的暴力事件,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所致。

赵明当机立断,下令暂停对当地移民的强制安置政策,并派遣“文化融合委员会”成员紧急前往事发地进行调解。他特别叮嘱道:“要以理服人,不可妄动刀兵。”同时,他在朝廷会议上公开批评了一些官员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粗暴做法,强调“怀柔远人,方能长治久安”。

不久之后,调解团队抵达事发地,经过多方斡旋,终于劝服双方代表坐下来谈判。最终,在赵明的授意下,朝廷答应在当地设立自治机构,允许原住民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并拨款修建学校、寺庙、市场等基础设施,以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这一举措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事态得以平息。

赵明在御书房中阅读着前线传回的报告,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深知,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绝非易事。不仅要面对外敌的觊觎,还要化解内部的矛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智慧与耐心。

就在此时,一名太监匆匆进来禀报:“陛下,辽东传来捷报!‘影刃’小队成功策反契丹将领萧峰,已率部投诚我朝!”赵明闻言,猛地站起身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萧峰乃契丹名将,素有忠义之名,若能归顺,必将极大削弱契丹的战斗力。

赵明立刻召见枢密院大臣,详细询问情况。原来,“影刃”小队早在半年前便开始接触萧峰,通过多次秘密会谈,逐步赢得其信任。最终,萧峰因不满耶律乙辛篡权夺位,决定弃暗投明。赵明听罢,连连点头,随即下令厚待萧峰及其部属,并封其为“北疆节度使”,统领归附将士,驻守幽州一带。

这一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许多原本观望的契丹将领纷纷动摇,有的甚至私下派人与宋朝联系,表达归顺意愿。赵明借此机会,大肆宣扬仁义之师的形象,进一步瓦解契丹内部的凝聚力。

然而,赵明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深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契丹虽内乱不止,但毕竟地广兵多,一旦整合完毕,仍是一大劲敌。他必须趁其尚未恢复元气之前,彻底削弱其力量。

为此,赵明下令组建“北伐军”,由名将韩世忠统帅,集结十万精锐,准备择机出击。同时,他派遣使者前往高丽,与其国王会盟,共商夹击契丹之策。高丽方面对此反应积极,表示愿意提供后勤支援,并协助封锁渤海湾,切断契丹海上补给线。

赵明站在皇宫高台上,眺望远方。春风吹拂,带来阵阵花香,但他却无心欣赏。他的目光穿越层层宫墙,落在北方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知道,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夜深人静,赵明独自坐在御书房中,翻阅着最新的军事地图。他一边思考战略部署,一边在纸上勾画行军路线。忽然,一阵微风吹过,烛光摇曳,映照出他略显疲惫却坚定的脸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