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言弟和?思弟还姓高,还是二叔的儿?子,若是三叔一家没有?远走西北。如?今二叔绝不会有?此?难题,高家也绝对不会遇到?这样困境。
高明?进?沉默须臾后,又道:“为叔还有?件事让你去办,这件事十分要紧且隐秘,无需你父亲知晓。帮为叔准备一笔银子。”
“多少?”
“八十万。”
高旷一惊,面色大变,这可不是小数目,“二叔怎么要这么多?”
“为叔有?大用。”
第117章第117章
末伏的最后一日,黑云漫卷,狂风大作,盛都下?了一场暴雨,雷电好似当头劈下?来。
俞慎思站在衙房中望着外面,院中枝叶乱飞,有一株树被狂风折断。
夏日狂风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风停雨住,天地如洗过一般清明,午间燥热一扫而空,空气湿润,甚至还有一丝丝凉意。
房中的同僚感慨,这风雨来得?有点急,也来得?巧,正在三伏最后一日。也算是酷暑过去的一个征兆。
院中的积水不消多会儿便排空,露出?青砖地面。
“这场雨下?在信州、奉州之地便好了!”
听到一声感叹,俞慎思回头,见刘曙双目望着院子,满面惆怅。
这一个多月相处,刘曙正如给他初印象一样,冷清刚正,却又常常长吁短叹,一副忧国忧民又无?能为力的惆怅。
陈璞附和:“是啊!”然后问俞慎思夏薯之事。
依照信州如今的土壤气候,夏薯勉强是能够存活的,只是收成肯定缩减,至少不用一季田地赤空。
朝廷已经调拨赈灾粮,希望能够渡过难关。
“昨日地方上报的折子中,提到信州等地灾荒,当地涌现不少官绅商贾施粥放
粮,还有从外地运粮前去救助的义?商。”刘曙又感叹一番。
这种灾年大户人家布施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自?愿,有的是官府相迫,大多数是略尽一点心力,博个好声誉而已。但这次信州、奉州却有点反常,无?论是当地官绅商人还是外地义?商,布施的数量大。
据折子上所报,几个州加起来,民间救助粮粗略统计近二?十万石,其中从外地运往约十万石。
要知道,朝廷拨给这几个州第一批赈灾粮也才?二?十万石。
这批民间救助,缓解了朝廷的压力。
“信奉之地多义?士?”旁边听到他们谈话的另一位同僚凑上来道。
可没听有这么个说法。
此地也不是第一次遇到灾年,以往没这么多仁义?之士。
事出?反常必有妖,陛下?昨日下?旨让人去查,要对这些?慷慨之士褒奖-
月初,史馆那边将编修好的西北各部史呈给皇帝,几箱子的书,皇帝粗略翻了几卷,褒奖一番。随后书籍存于文渊阁,西北各部史史馆散馆。为了有个好去处,年初就有官员开始走动关系,有的则干等着,听安排。
俞慎言的官凭文书上个月便批了,因为史书没有修完,所以挂着翰林院修撰的衔,还是在史馆内继续修书,如今散馆也就正式任职。
同僚们纷纷羡慕,那是到陛下?跟前当差,当好了可就一步登天了。
回想这些?年,俞修撰一日未有懈怠,不知寻到了多少难寻的史料。整部史书他的功劳最大,也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这么丰富充实资料的西北各部史,他应该升迁,无?可厚非。献安西北之策,又得?陛下?青眼,将来前途可见啊。
黄典籍还如平常一般,慢悠悠品着茶。
他似乎对自?己接下?来要调去哪里一点不着急,随遇而安。只要能够这么悠闲地当着个官儿,拿着俸禄,不用操心,顶着翰林院官员的名声,便已经足够了。
一副无?欲无?求的模样。
“俞大人,来来来,尝尝我刚煮的茶。”黄典籍笑呵呵地招手,给他倒了一杯。
俞慎言走过去落座,笑道:“今日吏部的文书要下?来了,黄大人一点不急?”
“急有何用,该去哪儿还去哪儿,不如喝茶。”
品着茶闲聊几句,便不得?不提如今朝中推行新?策之事,试行的两省没少闹腾,州县推行受到多方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