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虽是女子,但实在是有着一番宽松雅量。
那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气度,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他此番不请自来,其实是有失礼节的。
然而,来到辽东郡数月,王烈自然也仔细观察了辽东郡的治理情况。
这结果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
当初来辽东这边逃难之时,他其实已经做好了辽东之地生活极其苦寒的准备。
在他的想象中,辽东地处偏远,气候严寒,必定是一片荒芜之地。
但中原未来必定陷入战乱,留在家乡实在难以保全家人性命。
唯有辽东这远离中原的地方,或许可保一方安宁。
偏偏辽东此地竟然被昭国所占领了。
因此,青州许多人都在犹豫,害怕来到辽东之后反而会受到迫害。
虽然这一两年了陆陆续续有商队传过来消息,说辽东之地已经渐渐繁华,昭国治下公平严明,百姓吃饱穿暖,辽东之地未来将会成为一座繁华之地。
但这话其实没有多少人相信。
在众人的观念里,辽东那是苦寒之地,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得繁华起来呢?
但此时天下已经大乱,也没有人会在意辽东之地是否繁华了。
比起失去性命,在战乱之中惨烈死亡,还不如在苦寒之地求得生存。
所以,王烈带着自己的家人老小坐船逃亡到了辽东郡。
过去这几月,王烈惊喜地发现,那些商队说的话果真不假。
辽东这地方居然建设了数座城池,那巍峨的城墙,坚固的城门,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大量的工坊建立之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荒田被开垦出来,此地的人完全不像中原地区的百姓那样,饱受饥寒之苦。
冬日里面,这里有厚重的棉衣保暖,百姓能在红砖砌成的屋舍里面烧火炕取暖。
而辽东开垦的荒田土地肥沃,其种植的粮食直接高产,让当地的百姓竟然面色红润饱满,路上甚至都看不到饿死之人。
所以,王烈对昭国就此改观。
能够让治下的百姓生活到这种程度,这昭王必为贤能之人。
至此,王烈就安心在昭国辽东郡定居了下来。
他经常四处探访,深入了解昭国的衣食住行究竟是何等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昭国许多特别之处。
那些独特的制度、新颖的生活方式以及百姓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都让他心中涌起无数疑问。
然而,昭王远在并州那一边,王烈尽管满腹疑问,也只能在心中默默保持沉默。
谁能想到,昭王竟然亲自来到辽东郡视察了,还正好来到了沓津。
所以,明知这一次的主动拜访有些失礼,但王烈觉得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此次会面,他定要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说出来。
于是,这才有了今日的二人会面。
“大王谬赞,吾来辽东已有数月光景。
辽东之地,虽与中原风貌不同,然亦有其独特之处。
至于不习惯之处,倒也无甚大碍。
且观昭国之官员,多勤勉奉公,未见欺上瞒下之态,亦无大不妥之处。大王治下有道,辽东百姓,实乃有福。
荀子有言,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大王贤明,故官员百姓皆向善也。”
这样大方的夸赞,杨秋都惊讶了一瞬间。
倒不是她觉得辽东郡现在不配这种夸赞,主要是对方身份是汉朝名士,哪怕在辽东郡逃难,有名士这一身份保护,其必定不会遭遇为难。
所以王烈今日见她,肯定不是为了拍马屁,这话可能是真心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