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坐在“星学”总部的会议室里,窗外是北京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她刚结束一场跨国视频会议,屏幕上还残留着肯尼亚教育部门代表的头像。电脑旁堆满了资料,有来自非洲各国的反馈报告、课程设计草案,还有几封来自云南山区孩子们的信。
助理王浩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咖啡:“林总,您昨晚又熬夜了吧?李然先生刚刚发来消息,说今天下午会带几位新加入的国际志愿者过来。”
小雅接过咖啡,轻声道了声谢谢,翻开了最新一份项目进度表。表格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个试点学校的建设情况、教师培训计划的时间节点,以及资金使用的详细分配。她的目光落在“肯尼亚?纳库鲁地区”的一栏,那里写着:“师资招募完成率:62%;教学设备运送进度:45%。”
她轻轻叹了口气。
虽然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但仍有诸多挑战摆在面前。尤其是师资问题??尽管本地青年报名踊跃,但真正愿意长期留在乡村任教的人却寥寥无几。
“林老师。”王浩小心翼翼地开口,“乌干达那边的负责人刚刚回复邮件,他们希望我们能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当地学校的住宿条件。”
小雅点头:“我看到了。你先整理一下他们的具体需求,等会儿和李然一起讨论。”
王浩应声离开后,小雅打开手机,点开了一条几天前的消息。
那是露西发来的语音:“林老师,我今天在课堂上学会了用平板电脑查资料!我还找到了关于医生怎么做手术的视频,超级厉害!”
她忍不住笑了,回了一句:“露西真棒,继续加油,以后一定能成为最棒的医生。”
放下手机,她望向窗外。天空湛蓝,白云悠悠,仿佛也映照着她内心那份执着的信念。
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整个世界。
下午两点,李然带着几位新加入的国际志愿者走进办公室。其中一位是曾在南苏丹做过支教项目的英国教师艾米丽,另一位是来自法国的社会工作者卢卡斯。
“这是我们目前的培训大纲。”小雅将文件递给众人,“我们会优先在肯尼亚和乌干达设立两个中心,未来逐步扩展到其他地区。”
艾米丽翻阅了一会儿,皱眉道:“这个课程内容很全面,但我注意到缺乏针对心理辅导的部分。很多乡村地区的教师不仅面临教学压力,还要面对社区对女性教师的偏见,甚至暴力威胁。”
小雅点头:“你说得对。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打算在培训课程中加入‘教师心理支持’模块,并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远程指导。”
卢卡斯沉思片刻:“或许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线上互助平台,让受训教师能够随时交流经验、寻求帮助。”
“这是个好主意。”小雅立刻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搭建一个简单的社群系统。”
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大家就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后勤保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最终,初步方案达成一致。
送走志愿者后,李然站在门口,看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你在做的事,比我想象中更伟大。”
小雅笑了笑:“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可正是这些事,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李然看着她,眼神温柔,“而你,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光。”
小雅怔了一下,随即低下头,轻声道:“谢谢你一直陪着我。”
雨不知何时停了,夜空澄澈,繁星点点,像是无数个梦想在悄然生长。
几天后,一封来自云南的邮件出现在她的收件箱。标题依旧是阿兰熟悉的笔迹:
**“林老师,我们的风筝飞起来了。”**
打开邮件,里面附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一群孩子正围在操场上放风筝,一只只五彩斑斓的纸鸢升上天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林老师,今天我们用旧报纸和竹条做了第一批风筝。”阿兰的声音从镜头外传来,“孩子们说,风筝飞得越高,他们的梦想就越接近天空。”
视频最后,一个小女孩对着镜头认真地说:“林老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小雅看着屏幕,眼眶微微发热。她没有立刻回复,而是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愿每一个被点亮的梦想,都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照亮他人。”**
与此同时,北京的另一端,一场关于“星学”国际项目资金支持的会议正在进行。几位投资人围坐在长桌前,翻阅着小雅团队提交的计划书。
“你们的愿景很美好。”一位投资人抬起头,语气略带迟疑,“但现实是,这样的项目回报周期太长,风险也太大。”
“我知道。”小雅平静地回应,“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一场短期投资,而是一种长远的承诺。我们不是在寻求回报,而是在播种希望。”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我可以投一部分。”另一位投资人率先表态,“虽然不能保证全部预算,但我愿意支持你们的第一期试点项目。”
“我也愿意加入。”第三位投资人紧跟着说,“我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坚持,总有一天,这片星光会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