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发生的事,从此改变了薛夏的一生。
她从血泊中带回少年。
过去,总能听到修车师傅喊对方“阿年”,后来薛夏才知道,原来少年的全名叫“魏迟年”。
魏迟年和母亲两人住在街尾的砖瓦房里,薛夏几乎天天都会见到少年,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后来有一回替外婆到药房跑腿,她无意间听到有人在讨论。
“可惜了那样一个美人胚子,所嫁非人呐。”
“唉,门不当户不对,当年魏家落败,对方执意要娶,我以为那是真心实意,谁想到这才没几年,就自个儿带着孩子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要我说,无论如何也不能便宜了外头的女人,大把大把家产,忍一忍将来不还是自己孩子的?结果这倒好,净身出户,讲好听点是有骨气,可你看看那孩子,年纪轻轻书也没念了,就为攥那点生活费和看病钱给人当黑手,我看着可真心疼。”
“心疼?你算了吧,上回你老公说要帮人家修漏水的茅房,结果是被谁劝住了?”
“……我那不是担心嘛,我老公以前在魏家的餐馆当跑堂的时候就对那小姐言听计从,虽说现在人老孩子也大了,可男人那点心思,唉。”
后来两人话题一转,聊到家长里短去了。
薛夏也没有继续听下去,从架上拿起外婆要的药膏就到柜台结账去了。
其实,魏迟年的母亲在望海镇,就和薛夏的母亲在小渔村般,是时常被拿来说嘴的对象。
流言蜚语就是如此,总有形形色色的说法,然而薛夏直觉,方才那两名妇人说的,或许有夸大的部分,却是十分接近实情的。
至于个中曲折,她不是当事人也与当事人毫无关系,自然分辨不出哪里是真哪里是假,索性就当听个故事,过耳即忘。
那时候的薛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后来和魏迟年的牵扯会如此深。
说来也巧,把少年带回家那天,家里正好只有自己在。
周末时,有个自称外公侄子的中年男子过来,说想接二老到市里与老父相聚。
也是到那时薛夏才知道,原来外公还有个亲弟弟,只是早年从军后便和家里断了联系,下落不明,外公也曾盼过与亲人团圆的一天,然而等着等着,却想恐怕到自己入土那日也等不到了。
甚至连弟弟究竟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没想到,惊喜来得如此突然。
薛夏担心老人家被骗了,然而对方显然有备而来,不只准备了工作证,房产证,最后甚至还让外公与弟弟通了电话,也打消他们心中最后一点疑虑。
本来她也应该跟着去的,可刚好学校那两天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