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那个喜欢讲故事的男人在他的工作中还是一个喜欢用鞭子的人。
推水车不是让你花费心思慢慢琢磨的踩玉,推轮子转圈就是个拼力气的重活,需要即时督促。
实际上当观望的王子和其他男人们一起转身走开的时候,皮条重击赤肉的声音始终此起彼伏的跟随在他们身后。
印度王子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长着红头发的女人。
王子在那以前就遇到过很多人了,在那以后还会遇到。
他也在南方,北方,中原和边地,遇到过很多好看或者不怎么好看的女奴隶,也许他会因为偶然的原因记住一件两件关于她们的特别的事,就像是蛮族妇女领袖的屁股,或者是岫儿尖峭俊秀的一根一根手指头。
他不知道她们后来怎么样了,其实他也不再关心。
终极的说她们后来当然都死了。
我们在偶然听到那个消息的时候会说,哎呀那个人我好像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她是怎么死的?
她是怎么死的。
那就是我们在知道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已经结束之后,想要知道的唯一的事。
王子在见到那个酋领奴女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除非遇到某些非常特别的运气,她的死法其实是已经注定的。
其实是,那个女人自己当然也知道。
作为一个军政以及经济和社会的认真观察者,王子并不仅仅满足于观察到了大量存在于安西的女人裸体。
他的确思考了她们得以存在的现实理由。
毫无疑问的是,近段时间以来韩将军在帝国西部获得的连续军事胜利为安西的经济运作注入了活力。
大周是礼义的,文化的,孝悌忠信,倡廉知耻的,对于华夏以外的蛮方拥有毋庸置疑的道德权力。
一个不负众望的大周军政领袖当然应该杀掉所有抗拒教化的胡戎羌羯中的男人,并且获取他们的女人和牛羊为自己所用。
韩将军确实就是那样做了。
除了亲自发动征服边地的战争之外,他也鼓励安西境内与周边各个族群的人民互相攻伐。
实际上当地的部落领袖也许从来就不缺少抢劫邻居的热情,他们现在更从卖掉那些抢来的妇女和牲畜的商业过程中方便地获利。
韩将军的安西镇守府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
依托着大周广阔的内地市场,安西可以充分吸纳这些足够廉价的人力和财物的资源,并将之运用到自己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中去。
迄今为止韩将军仍然能够使他的辖地保持着继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安西玉业的繁荣似乎是他的成功的一个缩影。
在拥有充份的人力资源供给的条件之下,安西玉业整体,以及那些带着鞭子的从业管理者们不在意女人的死。
岫儿说过在玉场里打死个女人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子以后知道,她所用的打死的说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那些事的残酷性。
采玉奴隶身处野外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必须长期保持着裸露的,受到械具约束的工作状态,她们显然很容易死。
一般认为她们会在开始工作的五年之中损失掉一半。
安西官方通过《玉奴律》规定的采玉女奴的最低服役年限正好就是五年。
每一个女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登记注册成为了采玉奴隶,五年之中即使转手买卖,也只能限于采玉行业以内,凡满五年者才可以注销玉籍,真正进入到不受限制的奴隶流通市场中去。
针对工作期限做出规定是为了避免熟练人工太快的流失,采玉也得算是一种需要通过比较长期的学习实践,逐步积累才能获得的技巧,至于真有做满五年没死的那些,估计大多也变了老弱病残,继续使用她们采玉的预期收益还不如折价变现合算了。
勾销玉籍卖出的奴隶当然依旧是奴隶,不过解除掉了关于衣着桎梏等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可以去买来一个两个,或者一群,让她们去做点什么随便你想要她们做的事情。
实际上除了毛纺和缫丝的工场,还有平价娼寮可能会成批的收购那些到期销籍的踩玉奴隶之外,安西军队也是女人们最主要的买入主体。
将军麾下拥有许多从内地招募的兵士,他们都是一些单身的男人,很不容易讨到老婆,现在他们可以在各个奴场中寻找那些已经达到卖出条件的女人,买下一个老婆。
虽然那是一个做奴隶的女人,脸上身上还被刺有黥文,好处就是她们的确便宜。
兵士们长年追随将军四处征战,理应得到慰勉,韩将军从他的府部银库中专门拨出了一笔款项,那些完成了买卖交易的兵士可以把他的女人领到弄玉阁的分管部门里去,凭人正身领取两百文铜钱的特别补助,并且在那个女人的左手小臂上熨烫一个“两百文已付”的烙印。
从此女人就不必担心她额头还有身上那些关于踩玉的红色纹章可能造成的误解和麻烦,可以快活地和她的夫君永远生活在一起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那些各种不同角度的其中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