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周密准备,赵晟的登基大典正式启动。
洪亮的钟鼓声响起,赵晟身披龙袍,头戴王冠,缓缓步入大殿。
众臣站在殿下,举目望着目光坚毅的年轻新皇,无不心怀憧憬,期待这位帝王能重现大夏的辉煌。
三叩九拜仪式之后,赵晟站在龙案前,朗声道:“朕以而立之年登基,受命于危难之秋,当每日鞠躬自省,勤勉自律,以期重振大夏国运,还天下太平。当今金国雄踞北方,践踏中原,实为我大夏之耻,朕将永远铭记盛都之辱。自今日起,朕当以德治天下,以武力平边患,誓将收服失地,消灭胡虏,迎二帝还朝。众臣要与朕共勉,励精图治,开创我大夏之伟业。”
“吾皇圣明!”
众臣纷纷叩首,殿中一片溢美之词。一位老臣哭得双眼通红,自语道:“陛下英明,老臣定能看到平定中原的那一天。”
祭天仪式之后,登基礼毕。
散朝后,群臣三五成群,议论纷纷。
一位官员对陆寻道:“陛下英明,实为我等臣子之福。不过若迎二帝还朝,当今陛下该当如何自处?”
陆寻笑了笑:“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就算有那一天,也不必多虑。”
登基的喜悦仅维持了一天,赵晟马上又陷入苦恼。
新朝初立,国库空虚,养兵、官员俸禄以及庙堂修建都需要银两,可又到哪里筹钱。
贸然增加赋税风险太高,一不小心就会重蹈覆辙,激起民变。
但若不增赋税,整个朝廷就无以为系。
刚登基的皇帝辗转反侧,却理不清头绪。
第二日上朝,赵晟道:“昨日朕思前想后,认为当今有三件要事必须马上处理。其一,必须尽快充盈国库;其二,必须立刻招兵买马,应对金国的入侵;其三,要让百姓归心,认可我朝。众位爱卿可有建议。”
三件大事都迫在眉睫。
最重要的自然是钱财,没有金银,朝廷都难以存续,更不要提还要养一支庞大的军队。
文官们在殿下窃窃私语,却无人能想出一个完善的举措。
最粗暴的方法就是摊派。
江南富足,富商大户们很多都腰缠万贯,但是这样横征暴敛必然难以服众。
至于加税,一是时间上等不及,二来恐失民心,并非长久之计。
见众臣商议半天并无结果,赵晟颇有些失望。他召唤侍卫:“你去请唐军师上殿,看看她有无良策。”
待唐芷柔进殿,赵晟道:“朝堂之计本非军师分内之事,但军师谋略惊为天人,不知能否给朕想到对策?”
唐芷柔沉吟道:“我有一些想法,不知是否合理,请诸位评判。
大夏盐、铁、酒、茶等商品均为朝廷专营,民间不可私自售卖,但仍有人私下经营,谋取暴利,而朝廷却无法抽取税入。
我建议可以发放盐引等凭证给江南大户,凭此引可以正当经营,朝廷可根据数额收取费用。
这样一来,大户们有利可图,也就愿意先交一笔钱给朝廷,助我朝渡过难关。
其次,可以加大发行度牒,人人都可以购买。每年三分利息,三年后可到官府兑换。那些家有余钱,却无生财之道的会有人购买。
官府可以配合宣传,购买度牒算是为国解忧,有志之士定会慷慨解囊。
这是本人一些浅见,请诸位指正。”
听完唐芷柔的建议,众位大臣面面相觑。
这两个主意如此精妙,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不会给民众带来负担,甚至会有大批商户追捧,于国于民都是有利无害。
陆寻叹道:“唐军师有宰辅之才,本官佩服得五体投地。”其他官员也齐声称赞。
赵晟一扫愁容,高声道:“既然大家并无异议,就按军师所言办理。陆爱卿,此事由你掌控,加紧办理,不许耽搁。”
解决了财税问题,征兵就相对简单。赵晟命兵部尚书阚泽全权负责,务必尽快招募人马,打造一支常胜之师。
至于第三件大事,相对比较务虚。这些文官们深谙此道,大道理讲起来滔滔不绝。无非是行圣人之道,以德治天下云云。
赵晟道:“大夏失去北方国土,先皇确实难辞其咎。许多百姓对夏朝心怀不满,想要扭转人心确实非一日之功。”
陆寻上前道:“臣以为,北方沦陷,二帝北狩,皆因先皇与众朝臣沉迷享乐,行事有违天道造成的。当今应以理学治天下,顺天行事。存天理,去人欲,克己复礼,方能开万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