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第三小说网>江山如此多娇IF > 第19章 兵部门外张榜处六十人中最少年(第3页)

第19章 兵部门外张榜处六十人中最少年(第3页)

这辈子头回听到老祖宗的名字时陈靖就联想到了前世盗墓流小说的鼻祖《鬼吹灯》中的男主胡八一,元朝时期规定平民阶层的汉人只能以数字作为名字,民间多以出生月日与父母年龄之和作为取名依据,陈靖的一世祖因为出生于八月初一就得名八一,关键是从便宜老爹陈威宁那里得知一世祖当年真是个摸金校尉,元朝于南方的统治在元顺帝中期时就丧失了,但是这不代表群雄就会放任盗墓贼在自己的地盘放肆,陈八一所在的盗墓小集团不幸就被张士诚麾下的军士给团团围住,就他跑出了绝地,余者都被斩首示众,想来思去就投了当时刚消灭陈友谅,被属下劝进为吴王的明太祖的军中,日后跟随开平王常遇春攻陷了张士诚所建政权周国的首都苏州,之后又跟随常遇春北伐,彻底放弃了盗墓这门极损阴德的职业。

人不是孙悟空,没办法从石头里蹦出来,没有陈八一这个陈家的一世祖,也就不会有陈靖这一世的转生,陈靖此时的文成武就与这位活跃在一百五十年前的老祖宗脱不开干系,元上都被常遇春率领的大明天兵扬了后改名为开平卫,陈八一就成了该卫所的一小兵,陈靖所依赖的龙象般若功与小无相功正是得自他在元上都的劫掠,这是武的。

至于老祖宗给予的文的遗产,那就是开平卫给了陈靖附籍的机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朝的人口流动,便出现了人与原籍分离的情况,让这种人千里迢迢返回原籍参加乡试显然不现实,就出现了附籍科举这种情况,简单说来就是科举移民,明朝每个省份的举人名额不尽相同,名额最多的当属顺天与应天所在的南北直隶,都是一百三十五个名额,但问题来了,南北直隶的人口可是天差地别,明朝的人口统计一直有古怪,陈靖利用锦衣卫经历司经历的身份看过一些人口资料,朝廷的在籍人口和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没啥大变化,都是六千万,也只好相信这份一百二十年间没有这么变过的官方数字,北直隶在靖难前曰北平布政使司,人口将近一百万,同时期的南直隶则有人口一千万。

同样的名额不同的人口,就导致了北直隶的秀才考中举人的难度只有南直隶同行的十分之一,山西的乡试也挺卷的,四百万人口只有六十五个举人名额,还不到南北直隶名额的一半,陈靖这一支乃是陈家嫡系,祖上是在景泰年间移到大同卫所的,旁系就一直留在内迁的开平卫繁衍散枝,陈靖就利用锦衣卫可以附籍的特权将籍贯落在了不知道隔了多少代的本家户籍上,登科录给予这种利用锦衣卫特权参加科举人士的籍贯标签是锦衣卫人,有别于民户,军户或匠户,前世陈靖就感慨自己要是生在京沪呀肯定能上TOP2,转生后这个梦想得到了实现,学法的人最喜欢干的事情可能就是钻各种政策法规的漏洞了,就以京爷的身份参加了正德十四年北直隶的乡试。

正德皇帝发兵讨宁贼的时间是八月二十,八月十五正好是乡试的最后一天,要是早几天发兵他可能就没有机会完成最后一天的考试了,结果就是以吊车尾的名次成了北直隶的新科举人。

陈靖的运气可不是一点点,而是亿点点,大宇宙意志为了让他能合情合理的考上举人可谓是煞费苦心,转生前陈靖对于明朝科举的理解并不多,就知道秀才,举人与进士的身份划分,再具体的他就两眼抓瞎了。

转生后才知道科举的门道居然那么多,首先是身家清白,这个清白可不是五百年后的直系亲属无刑事犯罪记录,指的是家庭出身,乐户、疍家、贱民这等出身之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而且明朝的户籍是父传子,子传孙的,祖上啥出身后世子孙就是啥出身。

陈靖祖上是军户,身份这一关就过了,要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才能获得秀才的功名,参加县试的学子要有五个人来给他作保证明是本人,其中百姓四人,秀才一人,到了府试这一关则要再加一名秀才做担保人,便宜父亲的从六品试百户的身份让陈靖能找到秀才来做保人。

科举一途对于绝大多数来说最大的障碍还是钱,陈靖曾经算过考上举人的经济成本,最廉价的七连纸在山西差不多就是一枚铜钱一张,想要练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每天不写个二三十张纸是不可能的,一年光是花在纸张上的银钱至少要十两银子,毛笔和墨水也是耗材大户,最便宜的毛笔也要半两银子,十天半月写秃一支乃稀疏平常之事,松烟墨是墨锭中最便宜的,所谓松烟墨,就是以将松树木材点燃生烟,将烟凝固为墨,一块要半两银子,再加上其他书籍,一年少说要用五十两银子,一户五口之家一年维持温饱至少需二十两白银,所以说科举根本不是对老百姓开放的,至少也是个小地主才能去参加。

这些是硬件的必然开销,单单是去私塾学个常用字是不可能考上秀才的,至少要请个秀才级别的西席才有可能冲击童生考试,请一名全职西席就不是小地主能负担了的了,所以科举一般都是以宗族为单位,从族中孩子中挑选聪颖之辈来培养,得了功名的子弟则要回馈宗族。

这就是江山原文中王动父亲为何同意李逍遥收他独子为徒的缘故,原文是这么说得:父亲虽是老实人,却是个明白人,在师父要收我为徒的时候,就立刻看到了铺在我面前的那条金光大道。

他毅然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忍受着思子之苦,全是为了我。

陈靖父亲陈威宁是试百户,已经脱离了大头兵的范畴,是军爷地主了,手下有五十多个军户家庭供他吸血,太祖高皇帝设立了卫学,让卫所军官子弟能免费学习文化知识,陈靖科举之路上的软硬件障碍就没了。

卫学的教习也是山西人,但不是大同本地人,而是来自本省西南的解州一带,这地方正是武圣人关二爷的老家,武圣人喜欢读春秋,于是这位教习也就让卫学中的学生们将《春秋》作为本经。

本经可是明朝科举的特色,每位考生在报名时要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中确定一经作为自己的专精方向,考试时写四篇以这部经典中析出的句子为题的经义文章,在京师举办的会试中,总分第一被称之为会元,单科第一名被称之为五经魁首,陈靖也是此时才明白前世酒桌上划拳的五魁首就来源于此,被孔老夫子评价为“不学诗,无以言”的《诗经》是最热门的本经,选《诗经》为本经的学子在数量上吊打其他四经,《礼记》和《春秋》是五经中的冷门,报考人数很少,陈靖在中举人前做过一个蛋疼的统计,顺天府历次乡试中举的秀才只有百分之六选了《春秋》为本经。

举人和进士的录取规则正是基于五经的报考人数,假设某年顺天府乡试的秀才都平均报了五经,那么就会出现会五科各有二十七名中举的情况。

冷门意味着竞争压力小,十个取一个和一百个取十个在概率上是一样的,但前者只要打趴九个竞争者就能上岸,后者要干趴九十个才行,相对难度一样但绝对难度不一样。

两年后的嘉靖元年,陈靖以过来人的身份旁观了应天府的乡试,应试秀才的报名信息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核心机密,因为和李逍遥的缘故,陈靖就特意关注了一下王动的本经,正是报考人数最多的《诗经》,与依靠冷门《春秋》上岸的他本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乡试中榜举人的本经分布和顺天府的差不多,以《诗经》为本经者五十六人,以《易经》为本经者三十九人以《尚书》为本经者二十八人,以《春秋》和《礼记》为本经者各六人,共计一百三十五人。

这又是穿越者与天命者的一大区别,王动完全就是五百年后典型的靠硬实力上岸的江苏卷王,是做题家的代表,陈靖则是通过叠BUFF的方式中了举人,尤其是科举移民这一项,直接将难度降低了九成,一个硬解一个钻空子。

告祭完祖宗八代自己中了武举第三名这件事情,陈靖就想着天大亮后拉着慕容芷去秦淮河边的孙楚酒楼来个一醉方休。

孙楚酒楼的大名陈靖刚到应天府就从当地几个屌丝锦衣卫的嘴里得知了,这家酒楼可是老字号了,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的金陵太守孙楚常呼朋引伴来此吟咏吃酒,店老板随后就把酒楼更名为孙楚酒楼,真正让这家酒楼名声大噪的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在寓居金陵天庆观西园时常在孙楚酒楼豪饮赏景,棹歌秦淮,孙楚酒楼与黄鹤楼一般,都是因人而名。

相较于孙楚酒楼这个本名,陈靖更喜欢世人给它的另一个别称“太白酒楼”,这段时间他不仅在追寻东晋名相谢安的足迹,也在追寻李白的痕迹,除了经常来的这处孙楚酒楼,还有凤凰台遗址,上辈子陈靖只知道《登黄鹤楼》这首诗,毕竟这篇属于中高考的背诵篇目,中高考的古诗文默写他都是一分没失,去了位于城外凤台山上的凤凰台遗址,方知李太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遗址上的诗词石刻中能触动陈靖的只有第二句,李白是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前推五百年正是三国时期,五百年则是吴宫花草埋幽径,陈靖的灵魂来自于五百年后的工业时代,就一直想知道自己怎么一闭眼一睁眼,灵魂就回到了五百年前的明朝了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