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那涂五不可一世地站在府衙门口,嘴里粗鲁地叫嚣着,“快把姜知府交出来,若不听老子的,老子就把这府衙给拆了。”沈渊从容地走出府衙,负手而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涂五,你可知冲撞钦差大臣是何罪名?”涂五被沈渊的气势震得一愣,但多年的蛮横让他很快又不屑地回应,“别跟我说那些没用的,在白帝城,拳头才是硬道理。今天我人多势众,你们就得听我的。”“你真不怕?”沈渊并未动怒,只是怜悯地看着他。“怕什么,老子从没怕过。”涂五狂妄地叫道。“好,非常好。今日本官就让你开开眼界,看看你到底怕不怕。”沈渊话音落下,一个手势,霍志和已率领一群全副武装的京军如猛虎下山般,将涂五一群人团团围住。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众人惊得目瞪口呆。沈渊沉着脸,厉声喝道:“把这个目无法纪的恶棍给我抓起来,其他人如有反抗,立刻就地正法。”涂五瘫软在地,被几个侍卫上前按住,而那些他平时洋洋得意所炫耀的打手们,原本就是一群只能欺软怕硬的地痞流氓,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被霍志和的队伍打得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很快,就全部投降。沈渊目光如炬,扫视四周,沉声道:“还有谁想要与朝廷作对,尽管出来让本官瞧瞧。”原本想来看热闹的乡绅土豪们,此刻双腿发软,哪还敢有人站出来。见府衙外已聚集众多百姓围观,沈渊振臂高呼:“土地改制乃利国利民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凡有胆敢破坏者,刘知府与涂五之结局便是前车之鉴,切勿重蹈覆辙。”次日,在白帝城同知精心安排下,城中所有颇具声望的乡绅土豪齐聚府衙。众人个个心怀忐忑,如坐针毡,唯恐遭遇涂五般厄运。然而,今日沈渊却一改往日凌厉之态。待众乡绅到齐,他昂首立于堂前,目光炯炯,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贤达,本官受朝廷重托,协同宋大人推进土地改制。或许部分人认为此策有损诸位既得利益。但请诸位深思熟虑。自明德元年以来,星汉战乱频仍,灾荒不绝。朝廷何以决意推行土地改制?盖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沈某深知,诸君在拓展家业、造福桑梓之时,亦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微小利益又当何去何从?我辈须明白,国泰则民安,国衰则民苦。唯有国家昌盛,方能保障我等安稳度日,子孙后代享尽太平之福。故沈某恳切相求,诸君切勿因蝇头小利而背离大义,莫因一己之私而舍弃国家之公。”会场内一片沉寂,沈渊心中了然,众人目前的顺从不过是出于对昨日武力镇压的畏惧,尚未从心底里真正认同与支持土地改制。于是,他语气和缓地继续说道:“然而,皇上亦深知诸君之不易,故而特设诸多利好,以顾全诸君之利益。对于积极响应、全力配合土地改制的官绅,朝廷将授予‘乡贤’之殊荣,并享受赋税减免的优惠,同时在朝廷工事的承包上享有优先权,以及在贸易往来中获得特权。当然,若诸位在土地改制过程中贡献卓越,朝廷还会给予特别奖励,得圣上召见入京觐见。要知道这可是一份无上荣耀,足以令诸位在地方上声名远扬,家族荣耀世代传承。”。”沈渊此言一出,会场内瞬间沸腾。众人面露惊喜之色,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乡绅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似乎看到了新的机遇;有的则面露迟疑,心中权衡着利弊得失。沈渊见状,趁热打铁,继续道:“诸位乡绅,此乃朝廷之诚意,亦是国家发展之必然。土地改制,非为一时之利,乃为千秋之业。望诸位能深明大义,把握时机,与朝廷携手共进,共创星汉之辉煌。”一番言辞恳切、情理交融的话语,让在场众人深受触动。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土地改制的意义,思考如何在国家大义与个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沈渊的这番话,无疑为土地改制的顺利推进注入了新的动力。而白帝城的成功也为宋子墨北方土地改制增加了无往不利的动力。此后,不消数月,北方的土地改制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清音阁,慧心轻盈步入,对着沈清歌低语道:“娘娘,太后回来了。”沈清歌放下手中的笔,眉头微动,眼中含笑,“哦,看来我们要准备一下拜访她老人家了。”慧心心领神会,浅笑道:“那奴婢就先去准备了。”沈清歌颔首,慧心退下后,沈清歌看向窗外。自从桂嬷嬷的事件以后,太后就以修养为名,携璟妃一同去了皇陵附近的“永宁山庄。”这一待就是三四个月。如今终于回来了。沈清歌心中明白,对于自己,太后心中仍有芥蒂,也许是出于对皇权的介意,也许是对自己有愧,明德在的时候,太后总是满脸笑容。明德不在的时候,她去慈宁宫请安多数还是被婉拒门外。但是,既然现在后宫之中,一切已经平静,为了明德,也为了更长久的安宁,太后这一关还是要过。此时,慧心再次进来打断了沈清歌的思路,“娘娘,二皇子三皇子都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出发了。”沈清歌微微点头。很快,一行人已经来到慈宁宫,自桂嬷嬷及其党羽全部被擒,沈清歌就对后宫所有宫人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检查,凡是来路不明的,一律调换。慈宁宫中,女侍云溪是沈清歌亲自挑选过来的人,为人聪慧,照顾太后体贴入微,深得太后:()一曲清歌醉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