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第三小说网>幸好遇见神 > 第363章 豪赌(第1页)

第363章 豪赌(第1页)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七月。雨季如期而至。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位暴涨。各条航道船只载重量、吃水深度大增。宋国四路北伐大军也同时开拔。刘义恭是此次北伐总指挥。他率先进驻彭城,与侄子、徐州刺史刘骏会合。东晋时在彭城设置徐州刺史部。此后,彭城、徐州城是一码事。从东晋到刘宋,南北对峙几方交战无数次后,军事战略家们都深刻认识到了一点: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要守住长江,必须守住淮河。而要守住淮河,则必须守住徐州。因为徐州是牵动长江~淮河~黄河的最关键水陆枢纽之一。另外两大枢纽是中部寿阳、西部襄阳正因如此,南方政权要攻打北方,以徐州城为大本营,也是最佳选择之一。当年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就是亲自坐镇徐州,指挥五路人马向北推进,一举覆灭了后秦。刘义隆登基后,于元嘉七年发动的北伐,也是以徐州为基地。只不过,他爹刘裕北伐时,就军事将领来说,手下不只是人才济济这么简单,简直是将星璀璨、亮瞎人眼: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沈林子兄弟、毛德祖、朱超时朱龄时兄弟、王仲德、傅弘之…这些人中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撑起一朝国运。而另一方面,刘裕非常缺乏得力文官。只有刘穆之一人支撑着刘裕大后方。这是刘裕的心病,也是刘氏势力的大隐患。刘裕南征北战,来不及搞好个人势力中的文官建设。这点是他能覆灭后秦、却守不住长安城的根本原因。长安城失守那次,刘裕势力折去数员猛将: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朱龄时、朱超时。——损失之重,可谓毁掉大半长城。但即便如此,刘裕手下也不缺将帅。反观刘义隆呢?一开始,老爹留给他的两位大将:最厉害的猛将檀道济被他雪藏了起来;排第二位的王仲德被他派去辅佐草包统帅到彦之。到彦之是刘义隆身边近侍、亲信,忠诚有余能力不足。作为武将,个人战力是最直观、最具凝聚感的魅力,而到彦之只是中等水准,谈不上凝聚力。结果北伐战事进展一团糟。统帅到彦之着急之下,眼疾复发,盲了一只。刘义隆一看不对路,只得临时抱佛脚,请老帅檀道济出马收拾烂摊子。那时的檀道济,却已勘透了局势:自己替补出任统帅,大败或大胜,则都必死!大败则死,这点无需多言。大胜的话,檀道济也是个死!为什么呢?因为,檀道济已经研究过刘义隆了。檀道济觉得:这位新皇帝的文心可以雕龙,可是武感却愚钝到可悲。檀道济的感觉,其实把刘义隆看穿得七七八八。檀道济的推断是:不论有无可能,假如自己率宋军一举击垮魏军、取得北伐胜利。那么,刘义隆首先要计算,是他自己皇位的安全度。而且,皇帝的结论必定是:檀道济威名越盛,对刘义隆皇位威胁越大。檀道济未必会自己抢皇位,但他会换皇帝、挟持皇位。因为他已干过一次:亲自带着牙门军,无视禁卫军左、右大营,拿下了刘裕钦定的接班人刘义符。据说,那时,因为谢晦控制着宿卫左、右二营,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便商定:由谢晦出面稳住宿卫营,檀道济领牙门军冲入皇宫动手。动手前一晚,谢晦、檀道济在禁卫军大营共宿一室。谢晦非常紧张、整夜睡不着;而檀道济则挨枕即眠、状若无事。废黜皇帝这种事,他干得如此丝滑、轻描淡写。干过第一次,那么干第二次、第三次…就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不会畏首畏尾。——皇帝这样判断檀道济。——檀道济这样判断皇帝的判断。檀道济本人对自己也做了一番分析,得出的结论竟然也是:自己一旦大权在握,应该真的会废了刘义隆。——这与刘义隆的结论是一致的。出发点不同,结论竟然一致。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不是无稽之谈。刘义隆宁愿冒险也要派到彦之领军;到彦之搞不定才请檀道济出马。——这摆明了就是对檀道济心存戒备、信不过。檀道济不是傻瓜。他可不愿做白起、韩信,为刘义隆扫平敌人,最后落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结局。那次被刘义隆请出山,檀道济也没理由推辞。他思来想去,最后采取了一套保全自己的策略,得以在那次北伐中全身而退。而战争的进程变成:檀道济军队与魏军对决时,几乎逢战必胜。但次次到关键时刻,都被魏军劫了粮草。宋军因此无法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扩大战果。檀道济甚至留下“量沙充粮”这样所谓的“千古美谈”。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量沙充粮,就是为了不暴露缺粮底细,在沙子表面铺上大米,故意让敌方探子看见。敌军以为宋军还没断粮,不敢决战。其实,擅长沙盘推演的军史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这里头破绽百出。檀道济那次北伐,不是正在筹粮,就是在准备筹粮的路上。装精演戏有些玩过头了。他统帅的大军,几个月里,都在青州辖区的郡县打转,与魏国大军周旋。被皇帝寄予厚望的檀道济,打了无数胜仗,却始终冲不出青州,去解救朱修之的滑台之困。最终,宋国那次北伐,以失败收场。后来计算功勋值时,檀道济作为统帅,他指挥的战役胜多输少;作为个人,他斩敌无数。因此,战后,刘义隆还得给檀道济加官晋爵、奖赏钱财。这样一来,檀道济算是把刘义隆得罪死了,遭到对方加倍忌恨。这也许是檀道济失误、老谋深算过犹不及。也许他是无奈、自己的盲盒里根本没有上签。反正檀道济的结局是:刘义隆选择与兄弟刘义康联手,稳住朝局、控制京城禁军。然后强势将檀道济本人及八个儿子,一举全部残忍铲除。只给檀家留下一个孙辈男丁。这可能是刘义隆给老爹刘裕留点面子。……历史评价皇帝,分文治、武功两个方面。刘义隆的文治水准,应该在85分以上。超过史上绝大多数帝王。他在位的二十多年,减免农户赋税、大力推动手工业、给商人很高自由度。因此,江南粮食多数年份丰收、工业进步极快、商业发达。可是他的武功水准,实在不咋地。可能到不了50分。这次北伐,他把宝押在老油条王玄谟身上,派他担任主力中的主力。王玄谟来自太原王家,东汉司徒王允后人。他早年投靠太尉刘裕,资格很老。但一直是担任参军、司马这样的参谋职务。没有做过统帅。他喜欢引经据典谈论国事,对军事素养欠奉的刘义隆来说,有点像武侯再生。而军中老将都不以为然,视其为赵括投胎。有的还公开劝谏皇帝,不要听他空谈误国。比如萧思话、沈庆之。但刘义隆不听。钦定北伐总指挥、老王爷刘义恭,亲自驻守彭城督战。其实他真正工作是总揽粮草、辎重等后勤供给。这是要务兼肥缺。刘义隆只信得过亲弟弟刘义恭。东线真正大都督是镇军将军、武陵王刘骏。他是皇帝成年儿子中军事能力最强的。军事统帅是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东线20大军,由他调动、指挥。辅国将军不在一、二品将军称号目录上,但绝不是杂号将军称号。它不常被使用,一般出现在新老、皇位交接时。这次萧斌的辅国将军,是刘义隆特别尊封的。正三品衔。而王玄谟是萧斌麾下、东线10万先锋军最高指挥。对比一下兵力数字:南平王刘铄督战的中路军也只有10万;随王刘诞督领的西路军是5万;梁、南北秦三州刺史、宁远将军刘秀之袭扰汧陇的兵力是3万。这还只是兵员数,没考虑将士装备、行军工具、粮草供给方面的巨大差别。总之,这次北伐能否成功,看东路军;东路军能否得胜,看王玄谟。各路大军都拭目以待,等着王玄谟的作为。宋国皇帝刘义隆定下北伐之策后,对外号称发兵50万攻打魏国。其实他七拼八凑之,能调动的军队不足40万。由汉中出发的刘秀之,是先帝刘裕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刘穆之的侄子。在皇家,刘秀之是三公子、武陵王刘骏的追随者。武陵王刘骏文武双全,却不得皇帝喜欢。因为,他的母亲路淑妃,出身普通,是因美色选妃入宫的。而刘义隆的执政思路,是一边倒依靠门阀世家。没有家族背景的路淑妃很吃亏。正因如此,三公子刘骏的一切,都得自己去拼搏。因为不受待见,他成年后就被外放出京,担任地方官。这反而使他得到其他皇子没有经历的锤炼,能力卓然。刘秀之追随的主子必须自我奋斗,这也让他得到锻炼。加上伯父刘穆之余荫,刘秀之官运颇为亨通,担任着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刺史。军阶是杂号宁远将军,不算高。他手下有两员大将:刘弘宗、杨文德,非常得力。他这路人马足额3万,不差人。目的是从汉中出陇西,反包关中,威胁长安。西路军总都督、广陵王刘诞,这时刚改封随郡王,简称随王。他是皇帝成年儿子中最小的六公子,刚满十八岁。他年龄虽小,担任的官职却不低。三哥刘骏调任徐州刺史,他便接替了雍州刺史之位。同时被授后将军衔,三品军职。,!他都督雍州、梁州、南秦州、北秦州四州,加上竟陵郡、随郡二郡诸军事。四州二郡军区司令。由于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的军队被刘秀之领去打酱油,所以刘诞能调动的军队,主要是雍州军、竟陵郡、随郡军队。刘诞任命王府中兵参军柳元景为西路军总指挥。部队包括:振威将军尹显祖、奋武将军鲁方平、扬武将军薛安都、广威将军田义仁,略阳太守庞法起,各领1万军队。这样算来,刘诞的西路军五万兵马,也是足额的。中路军大都督、南平王刘铄,是皇帝四公子,时年20岁。他的正职,之前是南豫州、豫州二州刺史。不久前,南豫州并入豫州,他就只有一个豫州刺史职务。他的军职是三品将军之右将军,都督豫州、司州、并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部首府是悬觚城,但刘铄并未驻扎悬觚城,而是驻扎更重要的军事重镇寿阳城。即后世寿县。刘铄这次都督中路军,辖下三州本部有3万兵马。此外,皇帝命太子左卫率臧质担任中路军军事总指挥,统领太子府1万东宫禁军、骁骑将军王方回1万人、建武将军刘康祖1万人、右军参军梁坦5千人。所以,刘铄现有兵马不到7万。与号称10万大军的差额是3万多。再看东路军,大都督是皇帝三公子、武陵王刘骏,21岁。在一众皇子里,刘骏军事素养最高。他16岁(445年)时外放出任雍州刺史,驻守襄阳。成为百多年来,皇子驻守襄阳的第一人。从那时开始,他手下逐渐聚集了许多杰出人物:朱修之、沈庆之、柳元景、宗悫、王玄谟、刘秀之、薛安都等。而且,这些人物,个个都大有来头。其中的朱修之,就是上次北伐时的滑台将军朱修之。朱修之在第一次北伐时,担任先锋、率军夺取了滑台要塞,就地守城。而后面对几万魏军围攻,孤军坚守几个月。等不来檀道济援军,弹尽粮绝,无奈开城门投降。不过,后来朱修之从魏国逃到后燕,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宋国。沈庆之,吴兴郡武康县沈家人。与沈田子、沈林子同族不同脉。当年沈田子、沈林子爷爷是五斗米教教主铁哥们,就是被同族的沈庆之祖上揭发,差点绝户。只有沈田子、沈林子两兄弟躲进天目山得以逃脱。所以,武康沈家在朝廷有两脉,却水火不容。沈庆之一直在家务农,直到30去襄阳探望兄长,得到刘裕舅舅赵伦之赏识,这才进入军中、走上仕途。宗悫本不太出名,但由于后人王勃一句骈文“慕宗悫之长风”,得以名留文坛青史。“慕宗悫之长风”说的是:宗悫年幼时,叔父问他志向,他答:我愿驾乘长风,劈开万里巨浪。“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幼童宗悫之口。不过他的叔父当时听了他的话,有些冒冷汗,叹道:你这孩子,今后要么大富大贵,要么害父累母。宗悫一生,确实干了不少惊世骇俗之事。但比他更加惊世骇俗的人多了去了。他的名气,还是因为那句骈文所致。刘骏手下将领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非薛安都莫属。薛安都出生河东薛氏。盖吴、薛永宗起义反魏时,他是薛永宗副手。起义遭到镇压时,他难逃投宋,正是雍州刺史刘骏接纳了他,授他扬武将军、北弘农太守。他的后人中,赫赫有名的多的是:薛道衡、薛举薛仁杲父子、薛万钧薛万彻兄弟…当然,最出名的是“三箭定天山”的唐朝开国功臣薛仁贵。至于柳元景,他祖籍河东柳氏,永嘉之乱后,他祖上这脉南渡。因崔浩之故,留在原籍的河东柳氏被屠族。柳元景自然同仇敌忾、发誓要报仇。回到正题。刘骏现任官职是徐州刺史兼兖州刺史,战前就镇守彭城。他的军职本来是安北将军,但是因为二月份救援悬觚城不力,被降职为中郎官。但这不影响他都督南兖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六州,加上豫州梁郡诸军事。此次举全国之力北伐,刘骏是东路军实际最高军事指挥。因为名义上的最高总指挥、江夏王刘义恭老爷子,那只是用来镇唬军心的。东线总指挥部话事人是刘骏,总参谋长是萧斌。东路军这边的人马,刘义恭老爷子的3万是负责后勤的,不能算战力。刘骏的六州一郡,凑齐了7万。总参谋长萧斌的来历也不简单。他的辈分很高,是先帝刘裕继母萧文寿的族弟。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论述:刘裕父亲刘翘家族属于“次等士族”,而不是历史书中说的“低等士族”。次等就是第二等级,低等则是倒数那些。区别是很大的。所以刘裕之母,是平原太守之女。,!只不过,刘裕母亲生下他后就去世了。同族有位婶婶刚生下孩子,这孩子就是刘怀敬。刘怀敬之母同时乳喂刘裕和自己儿子。这样,刘翘才没把刘裕送人。他父亲刘翘后来续弦,继母是兰陵萧氏、洮阳县令萧卓之女萧文寿。刘裕年轻时是个浪荡子,吃喝嫖赌一样不落下。他父亲刘翘家道中落,见他就烦。于是,刘裕在外浪疲了,多数是回小姨妈家。见刘裕这副吊儿郎当样子,不回自家而寄居姨妈家,刘翘便斥呵他为“寄奴”。街坊邻居都知道了这名。有时就顺口这样喊他,他也答应。世界上对刘裕很好的女人除了上述两位:姨妈,乳母。还有一位:继母萧文寿。萧文寿知道丈夫不:()幸好遇见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