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转头对空军的同志道:“实际上,如果是在任务地点海拔原本就有3ooo到5ooo米的地方,想要达到3km的任务高度,就要飞到6ooo到8ooo米,对于打击飞机来说,倒也不是不能飞,但是这个高度上,云层对于激光制导的影响可就大了,更容易受影响。”
低云族o。5~2km,中云族2~7km,高云族5~15公里,飞到6ooo到8ooo,意味着只要有云,所有高度的云都可能影响到激光制导。“嘶~~~~~~”高振东这话,直接让空军的同志嘬起了牙花子。
飞高了可能看不见,总不能一直等大晴天吧,打仗这事情,可不见得这么惯着你。
飞低了,5公里的照射距离,就只能指望地面有照射器了,否则对手哪怕是前出几个防空炮阵地,也能让3km高的飞机喝一壶的,高原空气稀薄,情况可能还要恶劣一些。
实际上步兵帮助照射,是春雷厂搞出来的炸弹射程远实际照射距离范围的主要原因,往大致方向扔一个,飞过去了再由步兵照射接力。飞机本身很多时候是照不了那么远的。
但是地面有步兵帮助照射的条件,那就不见得一直都有。
不对不对,我特么也怎么跟着逮着高原的事情薅了,空军的同志摇了摇头。
“而且我计算过,其他条件不变,单纯增加高度的话,12ooo米高度,照射距离大概8公里多,而这个高度,就算不加入目标海拔,也已经接近我们攻击飞机升限的极限。”
伊尔-28实用升限123oo米,就算改进有了提升,那也不可能提升太多,主要还是花在载重航程上去了。
8km,而到了高原上,连8km都到不了,和5km区别不是太大,空军这边牙更疼了,激光哪儿哪儿都好,就是受天气影响这个事情,比较头疼。
春雷厂也没说话,他们知道,高振东给出的条件,实际上已经是放宽了一些,实际上的条件,还达不到高总工算的那个条件呢,不论是灵敏度还是激光能量,都要差一些。
这也不是高振东故意放宽,而是他找到的论文,预设条件就那样,高振东懒得重算了,能让同志们意识到问题就足够。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所以我就考虑,用电视制导做补充。”高振东这才下了自己的结论。
空军的同志这才放松下来,诶,有这个托底啊,那没事儿了,还是高总工考虑周到。
“我的考虑,是这种炸弹,主要用于要点的打击,所以制导套件,优先研制适配1吨以上的大炸弹的型号。”高振东先提了个基本要求。
“这是为什么?”
“因为对于战术空中支援来说,有其他手段可以解决,战术空中支援当前面对的压力要小得多,抵近了,激光制导炸弹就好办了,我们要解决的是远程的问题,这种炸弹,射程要达到45公里以上。”
战术空中支援别管有没有制空权作为前提,总之是要干这个活儿,那就得抵近了打,要不攻-6的装甲装来干啥的。
而对于要点的打击,就不见得有这个条件了,而且这种要点的防空力量肯定很强,哪怕有制空权,也不见得就能顺利打击。
花旗佬、清化大桥:你说得对。
“啊,明白了。45公里好啊!”空军点头称是,有道理。一听能有45公里,更是乐得不行。
“高总工,可这样一来,炸弹可就飞不了那么远了。”春雷厂的气动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弹体三围*2,就意味着重量*8,这翻译过来就是,重量大幅增加,尺寸却没加多少,对于光靠弹体滑翔,有时候反而有问题。
高振东点点头:“我知道,所以这个东西我们套件不太一样,用滑翔套件,套件上弄一对折叠翼,投放后就自动打开,把炸弹变成滑翔机!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对炸弹做低阻处理,只要滑翔套件设计得合理,低阻与否无所谓,套件可以做成一个整体的。”
说完,高振东在黑板上画下了一个滑翔套件的示意图,看起来简单粗糙,说是铁皮焊的都不过分。
这是跟老毛子学的,它们老大老二打架的时候,那个滑翔套件看起来1o得一批,看工艺还不如我们小商品之城的一些小作坊,但是效果还真就不错。
这个办法谁都没想到,但是一听又觉得这法子好。简单、实用、易行,同时也能达到效果。
果然是高总工的风格,能凑合用的时候,他就凑合用了,前提是凑合下来效果不错。
“嗯……这个办法好啊,高总,还得是您。不过……”春雷厂的气动负责人陷入了思考。
“不过什么?”高振东有些奇怪,按说到这一步,气动应该没啥问题了啊,剩下的就是吹风洞的事情了,这东西简单得很,风洞也很好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