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白,淋了水,发抖,眼睛幽深,凝视着摄像头。她说话好像鬼魂在悠悠叹息。
“风情万种啊。”一个走出影院的观众感慨。
他正在被午夜场的记者拦住采访。
这句话后续出现在几乎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新闻稿中。
李心艾的魅力算是被盖了章了。
区别于现在所有女演员的,幽深的魅力。
那就可以继续拍,没有追加投入的厂商都后悔死了,大家现在已经对导演和李心艾的持续合作见怪不怪了
“就是有那种类型的导演吧。”
“黑泽明也经常用同样的班底。”
他们相信导演首先是爱上了作为女演员的李心艾。再也不说他恋爱脑和假公济私了。
导演不断拍她,挖掘出她每一面的美,这就是他摄影的主题。这种美也是艺术性的,很难说能不能被所有大众接受。
《农神食子》也是艺术品啊,但大家看着,不会觉得里面的人漂亮吧。
导演拍李心艾的很多镜头,简直让人没法忍受,从上往下打光,摄像头从下往上拍。
换一个人来就是灾难现场,庆幸的是他没对李心艾说“你能不能普通一点”之类的话。魅力值满值的意思就是普通不了,不管从什么角度拍她都是美的。
正因如此,导演在深入挖掘人性的时候才像是开采钻石,每个切面都闪烁着光泽,换一个人早就被观众抵制了。
他还可以接着挖掘下去,在导演的拍摄中,李心艾基本都是被害者,很神经质,还会加害他人,这可能就是他心目中她的形象吧。
#
在下一部片里面。
历史传记片。奥斯卡很爱这种题材,李心艾演一个有名的【恶女】。
毒害了很多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和父亲,与儿子□□,并试图谋害他得到权利。
有很多情人,为其中的某一任倾倒,却眼睁睁看着他因为‘与王太后私通’被拖出去杀掉。
把女儿幽禁起来在高塔上十几年,没去看她一眼。
“感觉是很多童话里【王后】的原型啊。”
导演却把她拍得像受害者,倒没有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逼着她做事啦,但她总是很茫然的样子。
甚至中间被叛军包围,她坐在沙地上,着华服,黑发蜿蜒下来铺在雪白的肩颈上,眼神也还是模糊的。
不具体看着某个人,像雾气。
那次叛乱没有详细说。非常突如其来!
只是大概表示在她们的勾心斗角、和邻国的斗争之外,不管是哪边国家都民不聊生。
像用华贵挂毯装饰的宫廷,突然撕开一角,原来墙面早就裂了,外面正燃着大火。
里面的人却浑然不觉,他们跟李心艾一样茫然,静静注视着外面。
叛乱还是被镇压下来,这一节总体五分钟不到,然后李心艾又回到宫廷里去。
有外交、政治、权利斗争要让她担心。
但看到这个的人,就不会奇怪最后她的悲剧了。
她没有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国王甚至死在她前面,她是被愤怒的群众押上囚车,被关押,在法庭接受了屈辱的判决,然后上断头台的。
李心艾觉得这其中有点宿命论,实际上,其他人拍这个角色,都是把她作为革命的小配角——美艳、恶毒、高贵,被推上断头台。
只有导演长篇拍她,重点还不在【艳史】而是在权利斗争!
斗争有什么用啊。那个王朝是注定被推翻的。
感觉导演在从高处俯瞰这部电影,像真人摆弄桌子上的玩具宫殿,她们做得一切都很虚无。
但导演还认真拍了这么一部片子才是最可笑的。这是他的行为艺术吧。他是不是觉得她也该上断头台啊?
李心艾很难维持他要的那种【空茫的眼神】,大哥她只继承了演技百分之十,哪里拿得出奥斯卡影后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