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2章
听见阿木破口大骂,陆涛大笑着回应道:“阿木,先到先得,老子我就是不讲武德了!哈哈哈哈。”
“全军压上,今日务必冲破敌军主阵地!”就在骑兵军于丁岭截击获得成功的时候,桂林平原主战场,多尔衮接受了曹振彦的提议,发动大军朝着高衡的主阵地发起了人海冲锋。他知道,这个时候高衡的主阵地兵力薄弱,正是突击的好时候。
如果将整个战场比作围棋棋盘,那么高衡的主阵地就是棋眼,只要突破这个棋眼,剩下的山头就是孤军奋战,无法取得联系,清军可以从容地实施各个击破的方略。
“哼!看来多尔衮是反应过来了,正好,让他领教一下我们的厉害。变阵,全军呈斜角,后退三里!”见清军倾巢而出,高衡放下千里镜道。
高衡的这个命令可不是没来由的,如果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高衡本阵的位置过于前置,这是因为当时有骑兵打辅助,现在骑兵不在,光靠步兵和炮兵,机动力不足,如果阵型过于前置,抗打击能力就会减弱。
所以高衡果断移动大阵,将全军阵型收缩到象山和西山之间的位置。从地图上看,西山在象山西北方向四十五度左右,象山西山如果连线的话是一条四十五度的斜线,高衡就是将一万五千步兵和两个旅的炮兵布置在这条斜线上。
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章法,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玄妙。步兵拉开阵型,对方兵力一旦冲击,就会遭到象山和西山阵地的两面夹击。而且两个阵地的火炮反而能对本阵的左右两侧进行支援,只要兴华军能腾出手来,进攻主阵地的清军将会遭到四个炮兵旅的三面夹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多尔衮的军队已经大举出动,即便是他们看出来高衡对于军队的调动有讲究,此刻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打头的依然是数万饥兵,多尔衮发现这些饥兵着实好用,死了也不心疼。后面跟着的是数万绿营兵主力,满清军队中的绿营兵太多了,适当也要消耗一些,否则绿营一旦做大,对清朝统治者而言不是好事情。
作为满清事实上的皇帝,多尔衮也是熟读史书,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用的正是借刀杀人之际,隋朝一统天下之后,北方胡汉混杂,军队成分也非常复杂。在隋炀帝看来,南方汉人才是正统,所以他多次集结北方部队主力,攻打高句丽,在作战中消耗这些不稳定因素。再从北方征发大量民夫修建大运河,都是为了消除北方统治根基不稳的隐患。
多尔衮现在干的也是这样的事情,用绿营兵当主力,反复冲击对方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