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白话译文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注释译文词句注释商颂·那1商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商颂是殷商后裔祭祀、追述殷商祖先的颂歌,今存五篇。那(nuo):形容美盛的样子。猗与那与2!猗(ē):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语气词。置我鞉鼓3。置:植,竖立。鞉(táo)鼓:一种立鼓。奏鼓简简4,简简:象声词,鼓声。衎我烈祖5。衎(kàn):欢乐。此处有“使其喜悦”之意。烈祖:对祖先的敬称。烈,功业显赫。汤孙奏假6,汤孙:商汤的后世子孙,指主祭者。奏假:通“嘏”,告。绥我思成7。绥:通“遗”,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成就。鞉鼓渊渊8,渊渊:象声词,鼓声。嘒嘒管声9。嘒(hui)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既和且平,依我磬声10。依:合,配合得恰到好处。磬(qg):一种玉制打击乐器。於赫汤孙11!於(wu):叹词。赫:显赫。穆穆厥声12。穆穆:和美庄肃貌。庸鼓有斁13,庸:同“镛”,大钟。有斁(yi):即“斁斁”,乐声盛大貌。万舞有奕14。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我有嘉客,亦不夷怿15。亦不夷怿(yi):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自古在昔,先民有作16。有作:有所作为。作,指行止。温恭朝夕17,温恭:温文恭谨貌。朝夕:从早到晚。执事有恪18,执事:行事,从事,执行事务。有恪(kè):即“恪恪”,恭敬诚笃貌。顾予烝尝19,顾:光顾。烝(zhēng)尝:指祭祀。冬祭为烝,秋祭为尝。汤孙之将20。将:佑助。一说奉祀,奉献。《商颂·那》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可分三层意思理解,一层六句,二层十句,三层六句。第一层言奏鼓乐祖,祈求赐福。首句以赞美惊叹的笔触写乐舞的盛况和规模的宏大。二三句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敬神的鞉鼓以及它谐和洪大的“简简”之声,渲染出场面的热烈和庄严。而“汤孙”迎请并祷告“烈祖”的目的是为了“衎我烈祖”,“绥我思成”。第二层承上用十句的篇幅,极陈乐舞之盛美。先写“鞉鼓”之声,由“简简”而“渊渊”。使人仿佛看到手摇鞉鼓的不同姿势和舞步,并随之而听到鞉鼓发出的既有节奏而又富于变化的阵阵鼓声。次写“管乐”齐奏的“嘒嘒”之声,细小而宛转,与谐和而洪大的鞉鼓声互相配合,“既和且平”。再次则写清越的“磐声”,用“依我”二字,可见这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使上述鞉鼓、管乐等都“配合着我”“伴奏着我”而进行,组成一曲交响曲。通过这各种乐器按一定音律演奏发出的和谐的乐声,作品表现了当时祭神者虔敬的心情和庄严的场面。祀者的自赞:汤孙的事业显赫。赞于“穆穆”的乐声之中,寄寓着对“烈祖”的美赞和祈福。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紧接两句说贵宾看了没有不兴高采烈的。第三层六句又可分两小节。“自古在昔”以下四句,一方面颂扬先祖的懿行懿事,有所作为;一方面用以自勉自强,要以先祖为效法的榜样。表现了“汤孙”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末二句是祭祀的最后祝词,除结束祭词的作用外,还加强祭祀的神秘气氛。虚写先祖的功业,实写祭祀乐舞之盛。名家点评清代《诗经原始》“是故审音以知乐,观乐而知德,非汤盛德,孰克当此?故《商颂》以《那》为首者,此尔。”创作背景《商颂·那》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相传西周后期宋国大夫正考甫从周大师处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商颂》五篇。《商颂·那》是殷商后裔宋国所保存下来祭祀先祖的乐歌。夏朝至桀,国势日衰。当时,黄河下游的商国(夏之属国),日益强大。成汤见夏桀暴虐无道,举兵征伐,遂有天下,成为商朝的开国之君。然后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至纣为周所灭。周公将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即商之后裔。汤,继夏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他虽在作天子十三年之后死去,但作为商王朝的创建者,以武功定天下,并制定各种典章制度,开创商殷五百多年基业,“汤孙”感念其恩德,故按时以盛礼祭之。“细详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2024开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