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武仲虽然不甘心,但也只能叹道:“沈子平去了陈留县……若其立下功绩,就有可能去太学,与6佃狼狈为奸了!”
现在太学,几乎成了6佃的一言堂。
这个王安石的门生,在太学内部搞的那些事情,叫孔家兄弟看的是咬牙切齿。
无论是改革三舍法,细分学分、评分制度。
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因为,改革后的三舍法和学分、评分制度,将太学的学风,从研读孔子经义,向着经世济用的方向改变。
在孔家的立场上,这就是在掘他们的坟!
道理是很简单的。
现在在太学的学分制度下,一个太学生,可以在儒家经义中任选一门研修。
太学内部的月考、季考与岁考,这个太学生都能通过这门经义,去竞争总额四十分的学分。
但太学是百分制。
也就是说,圣人经义只占学分考评的四成。
甚至都没有过半!
这就已经是倒反天罡了!
历代以来,从不曾出现过这种事情!
圣人的经义,在太学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尽管,6佃主持下的太学,还装模作样的,列了二十分的品行分。使太学生们看上去,似乎是照着才学兼优、品行优良的路子去培养。
但问题在于,经义加品行,总共也只有六十分。
而儒家素来推崇中庸,讲究过犹不及。
所以,在考核打分中,是不可能给任何人满分。
哪怕是孔子复生,也拿不到满分。
这就注定了太学对太学生的要求,在经义、品行之外。
在另外四十分之中!
无论是外舍升内舍,还是内舍升上舍,或者上舍生求出官。
都得用心于另外四十分,而且,必须很用心很用心,每一分都可能关乎着成败荣辱。
这就直接,让太学在短短一年中,学风大变。
太学生们越来越关注,那些过去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比如术算、比如钱谷,比如刑律等等——现行的太学,允许太学生们,在经义之外,任选一门或者多门杂学研修。
这些杂学就占据着外舍生和内舍生的另外四十分学分。
而等到了上舍生,这四十分学分,就被所谓的【实习分】取代。
太学生,只要升到上舍,那么太学就会允许他们选择一个在京的官署实习。
这些人每七天,到相关官署实习一天,学习有关官署的基本工作。
其中成绩最好的人,甚至可以去学士院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