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似笑非笑地看着俞凌雄。“你说得倒是好听,不知你在进入我大夏之后对于所见所闻有何感想?”俞凌雄闻言。此前进入大夏之后的所见所闻瞬间再次浮现在了脑海中。他原本以为大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战乱。民间就算不是食不果腹。也不可能会过得比大周的百姓好。但事实上。他一路走来。所见的都是百姓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不论是县城还是府城。都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哪里有什么战乱过后的满目疮痍?其中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更是让他目不暇接。他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夏风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将大夏变成了如今的模样。俞凌雄拱手行礼,恭敬答道:“陛下圣明,外臣一路行来,深感大夏朝气勃勃。”“外臣看到农田里有着精巧的水车灌溉,还有一种名为曲辕犁的农具,大大提高耕种效率,城中商贸繁荣,此皆陛下之功。”夏风微微摇头。“朕一人之力岂能至此?朕不过是广纳贤才,集众人智慧而已。”“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者皆可为官,为大夏效力,朕还鼓励百姓创新,对有益之物给予奖励,这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百姓的天下,民富则国强。”夏风的话让俞凌雄心中震撼不已。他不禁感叹道:“好一个民富则国强!陛下此举真乃开天辟地之举,大周若想强盛,亦当效仿,只可惜大周似乎没有这个机会了。”夏风虽然没有说出拒绝求和的话。但俞凌雄已经明白。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无法达成了。夏风轻笑了一声。“你是大周的左相,能看的更远,如果让你在大周的覆灭和大周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两者之中做选择,你愿意作何选择呢?”俞凌雄沉默良久,缓缓开口道:“陛下,外臣自是希望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但若是能以大周的覆灭换来百姓安康,外臣虽痛心却也只能如此抉择。”俞凌雄算得上大周的三朝老臣。如果不是心系百姓。他早就辞官归隐了。夏风给出的两个选择虽然让他有些难以抉择。但在他看来,如果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夏风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赞赏。“你倒是个心怀百姓之人,其实朕并非要赶尽杀绝,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大周此前的所作所为朕不可能当做无事发生。”“当然,朕也不想看到大周百姓继续过着艰难的生活,毕竟以前大夏和大周,原本就是一体的。”虽然大周的摊丁入亩政策也推行了下去。但光靠这个是无法让百姓过上和大夏百姓那样的生活的。夏风就是要趁着如今大夏和大周的实力差距还足够大,将大周的疆土纳入大夏。否则。一旦继续等下去。以后想要覆灭大周。就不一定那么容易了。“陛下,外臣斗胆一问,若是我大周放弃抵抗,您打算如何处置我大周陛下和一众朝臣?”俞凌雄的言语之中难掩苦涩之意。夏风双手背于身后,踱步片刻后说道:“朕可以保证,不会伤害你们陛下性命。”“至于朝堂众人,若真心为民着想,愿为大夏效力者,朕自会量才而用,不愿者,给些钱财田产,令其归乡养老便是。”以夏风和武定河的交情。夏风就算覆灭了大周,也不可能会对武定河下毒手。那些朝臣也是一样。虽然如今大夏已经建立起了很多的书院。同时也推行了科举。但人才依然紧缺。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只要他们在为官期间有任何污点,轻则罢官,重则下狱。监察院和锦衣卫可不是吃素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不少地方官员因为各种问题被拿下了。俞凌雄听闻此言,心中稍安,他深知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陛下圣明,外臣回去之后定将陛下之言告知陛下与朝中大臣。”夏风微微点头。“你且去吧,在此期间,朕会下旨让神策军暂时停止推进,若是大周不愿意放弃抵抗,大军压境之时便再无转圜余地。”……两个月后。大周。朝堂之上一片死寂。风尘仆仆的俞凌雄在返回京师之后,就马不停蹄的进宫求见了武定河。并将夏风所言一一禀明。武定河怔愣许久,半晌无言。“陛下,是臣无能,没能求和成功。”俞凌雄抬起头,看到武定河这个样子,心情十分复杂。作为臣子。他辜负了武定河的期望。虽然武定河也知道他此行想要达成求和的目的概率很小。但不管怎么说。没能求和成功就是没成功。他没法狡辩。,!在大夏的所见所闻其实已经让他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真的很想劝说武定河接受现实。但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劝说不合适。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武定河才回过神来,看向了下方的俞凌雄。“朕知道,此非爱卿之过。”武定河声音沙哑,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他站起身,望着朝堂之下的群臣。“诸位爱卿意下如何?”众臣面面相觑,一时间无人应答。良久,一位老臣站出。“陛下,事已至此,臣以为大夏皇帝所提条件已是宽厚,我等不妨顺应大势。”此言一出,朝臣议论纷纷,虽有几人反对。但大多数人都默默低下了头,表示了默认。将朝臣举动尽收眼底的武定河苦笑了一声。“朕自登基以来,宵衣旰食,不敢有丝毫懈怠,却未能保大周昌盛,实乃朕之罪过。”随后他像是下定了决心。“传朕旨意,所有前线将士放下武器投降,不必抵抗了。”说完这些。武定河仿佛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神色也变得灰败。他知道。大周将要断送在自己的手中了。可这能怪他吗?要怪只能怪夏风太妖孽了。短短时间就将大夏发展成了如今的模样。而俞凌雄则是长舒一口气。虽然心中五味杂陈,但武定河的决定至少避免了更多伤亡。:()开局一块封地,逆袭全靠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