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酒店后,沈觉夏第一时间将照片传给了新闻社,京华新闻面临的是全国,最大的中资公司工业园区在邻国,但也会受到影响。
所有的记者都撤离了交战区,目前的情况来看,战况的具体没有办法实时播报。
林然第二天早上走的时候和她打了招呼,沈觉夏就在尼塞尔住了下来,她有职业病,拍摄了一张记者撤离的照片。
也拍下了尼塞尔城内的街道,最繁华的闹区街边连清扫工人都看不见了,中餐厅关门很久了,玻璃门都落了一层厚灰。
站在酒店的窗前,她会想,季知节现在怎么样了?
她在尼塞尔住下的第十天,楼下的面馆关门了,她的手好了,这几天来屋里打扫的保洁辞职了。
这十天好像过得很快,又好像过得很慢,发生了很多事,又仿佛还是那个平淡的每一天。
但无论如何,她希望季知节平安。
手机在桌上震动,沈觉夏单手拖着,大指滑开,搁到耳边接听,电话是国内的同事打来的,信号不太稳定。
“我这边收到的消息,两边已经将交战地转移,所有受伤的群众都转到了战地医院。”
同事给的消息是好还是坏呢?沈觉夏听得五味杂陈,还没回话,那边又说:“单位本来派了新的同事替你,想让你先回国,个人安全是首要,你拆线了吗?”
沈觉夏的目光放在窗外,酒店这扇窗望出去正好能看见尼塞尔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
“明天拆线,伤口恢复得很好。如果所有群众都在战地医院,此时做摄影工作才能面向全国报道,现在交通不便,新同事过来需要多久?”
“你听我说完。”电子音从听筒里挤出来,“小夏,现在重要的是你的安全。交通封锁了,没有出尼塞尔的航班,但你放心,你所处的位置是安全地带。”
沈觉夏的气息放缓了,转身面向屋里,身子慢靠在桌前,她今天一早就听说交通线封锁了。
“我不害怕,没关系。”沈觉夏放平了心态,但眼里还是积攒了一层水雾。
她怎么会不怕呢,刚从生死门前捡回一条命。她有摄影师的身份受到保护,但枪弹无眼那是抵挡不住的。
替换她的同事现在也来不了了,等同季现在塔和里的情况只能从京华视野新闻报道。
而她是离得最近的信息传递者。
“你的安全才是第一位,京华视野新闻组织受到保护,有战地记者保护协会,部队驻扎在塔和里战地医院边上,明天我安排人来接你回去,在他们的保护下等待交通恢复。”
所有的通知都会以她的人身安全为主要,沈觉夏没能走得了是因为受了伤。而现在上头不说,肯定是尼塞尔要出事了,在这里就是这样,哪里安全就逃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战地医院是最安全的地方,算起来新闻社的部门的几个人,没有比她更合适的。
那一年她跟着导师到北国,也面临过此类的情况,当时关老师只身一人回了北国,那一次给她的留下的印象很深。
那时候北国的形式一点不比塔和里轻松,好在返国后她没有任何的心理创伤。
对面当时没说话,正当沈觉夏以为信号中断了,欲要拿起手机查看时,声音传来:“工作放一边,静等通知,不要着急,会没事的。”
话就说到了这儿,对方还在安慰她。
此刻回去,沈觉夏又害怕又带着一点希望,她希望能见到季知节,确保季知节真的没事。
第二天拆完了线,医生说她恢复的不错,手机带的翻译器翻译的不太准确,只能听个大概。
仅隔了十几天再次返回到塔和里这片土地上,这里已经满目疮痍,那一天放晴了,一早的太阳还带着淡粉色晕染在天边。
来接她的还是塔和里一个本地的男人,她们之间也只有简单的交流。沿途沈觉夏拍了不少照片,每一关查的也比她那天走时还要严谨。
她的证件总得轮过好几个人才能返回到手里,后来,来接应她的是个京华人。
男人长得高大眉眼深邃,说话字正腔圆。在接到她的时候问:“你是京华人?”
“嗯。”沈觉夏跟在他身后,男人很主动地提过她的包放在卡车后。
“交战区已经远离了塔和里,现在这里很安全,你不用害怕。”男人翻身上了车。
沈觉夏听着他的话,在车启动时将面罩往上拉了下,挡住这里的风沙。
彼时的战地医院状况远比她之前走时还要严重,外边都是未能撤走的群众,多数房子已经成了危房。
进城时沈觉夏看到了未受影响的房屋,那里还有一家面馆歇业了。
卡车停在了医院大门前,战地医院往后是宿舍,专供的各国医生居住。
“谢谢。”沈觉夏自己翻下车,男人递出来的手悬在半空,最后一笑尴尬地收了回去。
对方说:“你到宿舍门口寻士官,将你的证件交给他,他会给你安排住宿。本国的记者都住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