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你认为,御史不该说这件事?”李世民看向自己的儿子。“该说归该说,但是说的时间,已经过了,如果是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御史上书直言,那他们是履行职责,而到了年底了,这件事,都要翻篇了,草原归顺,朝廷安抚降众,在这个节骨眼上,御史弹劾定襄道大总管,这就不是他们该说的话了。”“李总管是平定草原的功臣,大功臣。”李承乾淡然说道:“他的名字,对于草原上的人来说,成了一种威慑,大唐的威慑在,那帮投降的草原人,只能老老实实的融入大唐,做大唐的顺民。”“这个时候若是朝廷按照御史的意思,处置李总管,那无疑,是在这帮已经投降的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动荡的种子。”“莒国公与李总管之间,因为草原突袭的事情,有恩怨,他心里有个疙瘩,这很正常,毕竟差点死在那里,这种事放在谁身上,谁都气愤。”“可是御史,有些时候,他们的谏言,过于狭隘了,都这个时候了,他们不应该掺和。”李承乾觉得,自己的父亲,对朝中的一些没有什么本事,只有一身耿直的御史,太过于放纵了。不过倒也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李承乾垂眸。到底还是自己的父亲心胸宽广。不过,说宽广,生气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后宫之中,母亲还要好一顿安慰,才能让他消消气。当着外人的面,父亲还是,有些顾忌的。“恩,御史不应该再掺和了,你说的对。”李世民笑着应声。太子的回应,让他很开心,自己的儿子聪明啊,能看懂这么多,已经很令他满意了。“那你觉得,这件事,要如何处理呢?”李世民问道。李承乾笑了笑。“阿耶不妨问问李总管。”自己倒是想让御史先闭嘴,可是父亲是绝对不会这么简单直白的让御史闭嘴的,他想要让大臣说话,让大臣们敢于说话,这是贞观元年,父亲定下的。要是朝中没有人敢说真话,那父亲的隐忍经营,就全都白费了。“问他?”李世民惊讶一瞬。“总要让人知道阿耶的难处不是。”李承乾端起桌上的茶水,轻饮一口。今天这饭,吃的真噎挺。李世民惊讶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再看看正在埋头吃饭的李复。这孩子有点东西。“阿耶,等年后阿耶去泾阳县王叔的宅子里的时候,可否带上儿臣?对了,还有阿恪和青雀他们。”李承乾说道:“儿子想要带着他们出去转转,见一见以前在庄子上的朋友们。”李世民点头。“准。”“多谢阿耶。”“先不要着急谢,刚才的事情,还没完呢。”李世民说道:“御史可以训斥,但是莒国公,如何安抚?”“裴寂去世之后,户部尚书的位置一直都是戴胄暂且代理,而戴胄本身的长处,并不是处理户部的事情,所以,户部尚书的人选,还是需要提拔的,儿臣看,莒国公,就很适合了。”“至于戴胄,在大理寺的位置,可以适当的往上调一调了。”李世民点头认同。“好,就按照你说的做,下午,朕会安排的。”李世民脸上挂满了笑意。做户部尚书,只是有好本事还不够,还要有一点,那就是胆大,心细,脸皮厚,还要够抠门。不抠门守不住国库。谁都大手大脚的,从国库往外掏钱,那一年到头下来,别说结余了,国库不亏空,不欠债,都难说。“今年冬天的两场雪下的好啊。”李世民笑着感慨:“另外,城外的作坊,也都已经步入正轨了,金吾卫的将士们,都穿上了暖和的棉衣,怀仁,你说,将来西域来的棉花,能不能让大唐所有的将士们,都穿上棉衣?”李复闻言,放下了碗筷。“小了。”“恩?什么小了?”李世民问道。“格局小了。”李复嘴一撇。“格局?”李世民疑惑。“什么西域来的棉花?怎么就不能是大唐国产的棉花?”“什么?大唐的好地都要种粮食?”“西域的地不就是大唐的地吗?”“自古以来,那片土地就是”“哦,现在不能这么说,但是得让后人昂首挺胸的这么说啊,自古以来,那里就是大唐用来种棉花的地。”“懂了吗承乾?”李复看向李承乾。李承乾目光中闪烁着炽热。“王叔,我懂得。”李世民看着叔侄俩人一唱一和。“你懂什么?你”李世民抬了抬手,但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毕竟这个话题,先前讨论过。只是暂时搁置下来。搁置的理由也很简单。大唐做事,要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若是没有这个“名”,这个主意,连朝堂都过不了。“算了,这事儿,以后再议,两年之内,不要再提了。”李世民说道。“是。”李复笑着应声。现在大唐跟西域三十六国,还在蜜月期呢。李世民也享受着天可汗的名号。大唐灭突厥的余威尚在,西域三十六国还听话呢,等过上一段时间,他们见大唐也没有什么心思管他们,他们在丝绸之路上,自然也就要更加活跃起来了。丝绸之路贯通东西,这条路上往来不绝的商人,携带的,都是巨额的财富,怎么会有人眼睁睁的看着大肥羊从自己跟前一趟一趟的走过而不心动呢?不知道这明面上的虚假和平,又能维持多久。一顿饭吃完,李世民本来是想跟李复显摆显摆今年朝廷做了不少事情来着,而且,也告诉李复,不管是棉花还是羊毛,又或者是盐铁,朝廷都拿着当一回事呢。结果被李复这么一打岔,李世民也没这个心思了。说两句,就想要拿人家的地。你不是个爱好和平的,:()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