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燕王殿下!末将东海水师机动舰队,昭武将军郑锦元,奉命前来迎接王爷!”四艘火轮船停泊在靖海水师基地码头上。火轮船跑的快,郑锦元从广州湾回来,只用了十二天的时间。郑锦元是郑满秋特意从广州派回来迎接赵令长的。赵令长冲着郑锦元点点头,说道:“你是郑满秋的侄子?”“回王爷的话,镇江侯是末将的三叔!”赵令长说:“上船吧!”赵令长以前坐过运河上的船,也坐过黄河上的船,海船他还是第一次乘坐。心情有些不一样,有点忐忑。燕王妃的心情就更复杂了。忐忑、惶恐,就是没有期待。赵子瑜和赵月涵是小孩子,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极大的热情。赵令长有三百名近卫,这三百名近卫都是赵令长亲自从长清籍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忠诚度很高、战斗力很强,水性也都相当不错。二百名近卫先上了船,挨个地方都检查了一遍。然后分散在船上的各个关键部位。剩下的一百名近卫这才护送燕王殿下和燕王妃,以及燕王世子和赵月涵上了福州号火轮船。燕王殿下和燕王妃,一脸的沉静如水。赵子瑜和赵月涵蹦蹦跳跳,哇哦!坐大海船喽!大海里可都是水哦!还有大鱼呢!南宁郡王赵令吉的三百名侍卫,也是他自己亲自挑选出来的。百分百的长清籍士兵。赵令吉乘坐的是辽东号火轮船,船长是郑满秋的另外一个侄子郑锦海。郑满秋特意把他派回来,让他也露露脸。四艘火轮船、三十艘战船、一百艘运输船,载着燕王殿下和南宁郡王,以及三万多名士兵,驶向了蔚蓝的大海。火轮船的速度快,其他的战船和运输船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庞大的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二十二天,才到达了广州湾。这个时候的辽东,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了。“嘟、嘟、嘟!”天刚蒙蒙亮,小队长就吹响了起炕的哨子。辽东没有床,都是大炕,不然冬天的时候得冻死。刘维德听到了起炕的哨声,就从炕上爬了起来。不赶紧点起来不行啊!那个狗日的小队长会进来掀被子的。被子一掀开,那个小凉风“嗖嗖”的。刘维德他们是去年年前的时候到达的辽东,他们在这里过了一个团圆年。然后就被打散,分成了一百多个小队,刘维德的兄弟、儿子、老婆、女儿们,被分到了哪里,他也不知道。他倒是想出去看看。但是,这个辽东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他恐怕走不出几里地就得被冻死。刘维德是想寻死来着,但是真的让他出去冻死,他又不干了,自古艰难唯一死。好死不如赖活着,活下去就有希望。刘维德住的地方是一个地窨子,这个玩意儿一般人都捞不着住,可暖和了。秋末冬初的时候,地还没有上冻,在地上挖一个宽四米,长五米,深两米到两米半的那么一个大坑。大坑上面用干树枝子,木头棍子,支起来一个拱,拱上面盖上草帘子,捂严实了,再用石头和大木头压住。坑的一面,挖出来一个带点坡度的通道,要是有心情,挖几个台阶也行,这个通道就是地窨子的门,门上挂着草帘子挡风。地窨子里面有一个炕,还有一个灶台,灶台里面点着火了,小炕烧的乎乎热。炕梢有一个烟筒,通到地窨子的棚顶,不会中毒。和刘维德睡在一个炕上的还有三个人,都是从松江府流放到辽东来的,他们有共同语言,很不错,能互相安慰。三米长、两米宽的炕上睡的四个人,都爬起来了。灶台上有一个铁锅,锅里面有刘维德他们昨天弄回来的积雪,积雪烧化了就成了水。刘维德掀开锅盖看了一下,还不错,锅里面的水昨天晚上没有冻成冰。刘维德往灶台坑里面加了几根柴火棍儿,点着了一个松树明子,放了进去,火苗呼呼的就着了起来。外面吹哨的小队长,看见刘维德他们的地窨子冒烟了,就喊了一声:“吃完饭快点出来啊!”刘维德他们四个人都应了一声:“起来了!都起来了!马上就出去了!”小队长没有进来掀他们的被窝。锅里的水烧开了,刘维德拿了四个地瓜和四个土豆子,放进了锅里面。这几个地瓜和土豆子,是昨天晚上就已经煮熟了的,早晨放进锅里面,热乎一下。地瓜和土豆子热乎了,就捞出来,一个人分一个地瓜和一个土豆子。至于谁的地瓜和土豆子大了,谁的地瓜和土豆子小了,他们自己有办法解决。昨天晚上煮地瓜和土豆子的时候,他们已经仔细的比量过了,在地瓜和土豆子的面前,他们追求人人平等。一个人一个水瓢,一个人舀半瓢热水,一边吃地瓜和土豆子,一边喝点热水,不然噎得慌。和地瓜、土豆子共同进肚子里面的还有咸菜,总是吃地瓜和土豆子容易烧心。吃完饭了,刘维德他们四个人就把大棉帽子戴上了,手套也戴上了。棉帽子和手套都是他们自己缝的,辽东的官府对他们还是挺不错的,把他们自己家的被褥和衣服都给他们了。当然,这些被褥和衣服都是棉布的,绸缎面料的都归公了,那玩意儿还能卖点钱,算是他们吃地瓜和土豆子的伙食费。刘维德他们几个人从地窨子里面走出来,到外面的空地上去排队。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干爽的凉小风儿,吹的人精神头十足。刘维德他们小队,有一百八十名队员,人人挺胸抬头。小队长拿着名单,挨个点名,看看昨天晚上有没有人因为心情愉快,跑到原野里面去散步不回来的。挺好!一个不少。“都排好队过来领工具了,昨天谁使用的是什么工具,今天小外甥打灯笼,照舅”小队长还说俏皮话。:()明末:我看看谁敢让我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