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各自沉默,也不知过了多久,陈皎给他出主意,忽地说道:“不若爹试一试科举?”
陈恩皱眉,不解问:“何为科举?”
陈皎当即向他推荐华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怕步子跨得太大,他接受不了,只得循循善诱。
“儿以为,爹若想在朝廷中正眼皮子底下选拔自己的人才,可发放求贤令,把咱们惠州的读书人都召集到樊阳来,对他们进行几场考核。
“至于考核内容,则以时事,或州府未解的难题,亦或地方需要改进的政策对士子们进行试考。
“这跟上战场差不多,需得靠真本事才能妙笔生花,同时也能考验士子们对为官之道的才学。
“当然,为了防止作弊,试题可在开考前才公布,试卷也可糊名誊抄,由考官们层层把关。
“判定试卷好坏,需由数人共同评比,倘若都觉甚好,那该考生定有出彩的地方。爹亲自看过试卷定夺,人才不就选拔了出来吗?
“此举有几个好处,一来可以防止大家都是同门,避免结党;二来给寻常士子一个机会入仕,能吸引其他州不得志的士子前来谋出路,从而增加选才的几率;三来惠州一旦能接纳大量人才共谋发展,必能把州府里现有的氏族利益分散,有助于爹集权掌舵。
“这是儿从中得到的启发,短时内不一定有成效,但爹可以提前布局,培养堪用的人才,以便防范日后州府官员抱团带来的窘境。”
陈恩捋胡子,说道:“现在州府里已经有中正考核了。”
陈皎纠正道:“爹,那不一样!你要的不是朝廷选的官,也不是郑氏一族举荐给你的官,而是你淮安王自己的官,为着你的利益去行事的官!”
这话醍醐灌顶,陈恩看着她,久久不语。
第43章干一票大的
陈皎循循善诱道:“爹提早布局,总错不了。
“哪怕现在那些人是从基层做起,待时日长了有了历练,给他们机会,总有一些人能爬上来。
“且爹也说过,儿把魏县清理得甚好,其他县是不是也能这般清理。儿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可以,但有一个弊端。
“咱们惠州八十七个县,倘若大量贪官落马,爹一下子要从何处寻这么多人来替补?
“难不成又像郑县令那般,再来一个门生继续走老路?
“爹,今日儿不妨与你交句实话,那郑县令儿是不敢深挖的,一旦深挖,必定会牵扯到州府高官。
“儿把事情了结了,就结在他那儿。若不然,州府里引起骚动,让爹陷入两难,你估计就不是扇我巴掌,而是要削我的脑袋。”
陈恩没料到她这般奸猾,指了指她,想说什么,终是止住了。
今日父女俩算是推心置腹,他忍不住道:“我看你这丫头贼记仇,只怕是跟郑家杠上了。”
陈皎大言不惭道:“儿就事论事。”又道,“在儿的眼里,爹好了,儿才有富贵。爹若不好了,儿也会跟着遭殃,谁叫儿的娘家就只有一个老娘呢。”
陈恩又指了指她,埋汰道:“出息!”
不管她是出于什么目的,确实是顺了他心思的,“你得空了给我写一份提案文书,让我好生琢磨琢磨。”
陈皎高兴道:“好。”
这算是父女俩初步达成协议,想削弱郑氏一族在惠州的影响力。
陈恩想聚权,陈皎则想扶植新兴势力为以后立足打基础。
就从推科举制开始。
父女二人就选才一事唠了许久,目前州府里的大中正郑眠是个棘手货。他是朝廷派下来专门负责地方上评品论级的官员,但凡州府里的官员任职都需经过他的手。
他跟朝廷直接挂钩,一旦惠州有大动作,稍不留神就会捅到朝廷里去。
恰好郑章又跟他关系匪浅,两家郑把惠州高官要职把持得死死的,若非陈恩牢牢把握军政,只怕早就被他们架空了。
陈皎也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说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爹可以从他们看不上眼的县衙处着手,哪怕是从县丞主簿上扶植势力呢,这些人也可为日后替补县令作筹备。
“儿以为,地方县令尤为重要,他关乎地方治理,只要地方治理得好,老百姓就不会生事,老百姓安稳了,惠州才能图强。”
陈恩背着手来回踱步,他吃到了魏县的甜头,有心将其复刻下去,说道:“惠州也不是每个县都有士绅,可先从郡往下查起。”
陈皎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可以几手抓,“爹一边下求贤令,一边整顿地方官吏也无妨,儿以为可临时组建一个都官从事团,专门用于清查地方县衙不法之事。
“此举一来可替爹收缴不法之财填充府库,二来也能收拢民心,获得地方安稳。”
陈恩点头,赞许道:“魏县便足以证明你的清查是管用的。”
陈皎:“爹若准允,儿愿继续效力清查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