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之所以有这个志向,是因为她上一世在港城最喜欢的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小说杂志社做编辑。
这份工作,她只做了半年,杂志社就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杂志社里有她负责的三位作家,都是从内地逃难而来的,他们有才华,却怀才不遇,在杂志社领着微薄的薪资,但在林遇梵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毅然而然捐了半个月薪水给她。
这份恩情林遇梵永世难忘。
可惜,杂志社倒闭后,其中一个女作家,不得不嫁给了当时疯狂追求她的纨绔子弟,婚后过的很不幸福,不到半年就烧炭自杀。
另外两个男作家也都郁郁不得志,其中一个为了养家糊口转行做了油漆工,另外一个坚持写作,到处投稿,可惜穷困潦倒,最后不知所踪。
林遇梵每每想起这个,她就觉得既心痛又遗憾。
重生后,她以为自己最多就是想办法资助他们,别的她也无能为力,最近冷静下来,以她现在的条件,她知道自己可以做的更多。
短暂的帮助没有太大作用,最有效的帮助,就是给他们提供工作。
所以她要做小说出版社。
不止能帮到自己想帮助的人,而且也算是实现自己做文字工作的理想。
一举两得。
如果要做出版社,她需要解决两个难题。
首先,她以前在杂志社、报社和书局都工作过,唯独没有在出版社工作的经验,她想先去学习学习。
这个只需要找一家出版社去上班,她大概能摸清所有的流程。
其次,比经验更重要的是,小说出版社起步阶段很烧钱,她哪来这么多资金?
她手上这些钱,可能只支撑的起出版社一两年的费用,所以,她要趁着她以前那三位作家同事还没抵达港城之前,把钱赚了。
怎么赚钱?怎么才能快速得让钱生钱?
现在是1948年8月底,今年下半年到五十年代,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港城。
其中不乏有钱人。
怎么才能从他们身上赚到钱,这或许是个不错的思路。
这些人来了,马上需要解决的,不外乎衣食住行这四样。
赵之敖现在做的生意,除了橡胶之外,还包含了“衣食行”这三样的商行和车行,唯独没有地产类的。
地产类是来钱最快最猛,最容易暴富的。
林遇梵每天看报纸,主要就是看广告版面的各种分类广告里,有没有可以捡漏的信息。
这几天她就看到了两则。
一则是孙敬喜家旁边那个龟背山的售卖广告。
另外一则是一栋工厂宿舍楼的出售信息。
林遇梵先打了龟背山广告上面的联系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找谁?”
那妇人声音很凶。
林遇梵:“我在报纸上看到你们刊登的广告,你们是要出售卖龟背山是吗?”
妇人说了句:“你稍等。”
随后便听见那妇人在用粤语很凶地在叫人。
没多久,一个同样声音不耐烦的中年男声传来:“哪位?”
林遇梵说了来意后,问了相关的信息,因知道对方姓周,便问:“周老板,不好意思我问一声,龟背山是你个人产权吗?”
“999年租约,你能活999年吗?相当于个人产权转让。全港城没几个我这样的山头。”因为特殊,所以周老板才能这么理直气壮,漫天要价。
是的,他要价25万港币,这对林遇梵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不过,只需要半年多一点,明年初,这座山的价钱就会从25万变成120万。
周老板不愿意在电话里讲价,他建议林遇梵先自己去龟背山看看,真的有兴趣再给他电话。
打完电话,林遇梵快速在笔记簿上记录下龟背山的信息要点,接着打了第二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