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北边更加苦寒,生活条件更加恶劣,但都算是一条出路。
可是南匈奴就不一样了。
过去上百年,他们已经迁徙到了并州,相当于困守在了并州内部。
这其中,好多人都已经习惯了汉人的生活,就连吃饭写字都已经学上了汉人的习惯。
若要让这群人义无反顾地往北边跑,那只是笑话,哪怕於夫罗是匈奴的单于,哪怕他振臂一挥,其实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往北方跑。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由俭入奢容易,由奢入俭难。
习惯了汉人安定享受的生活,再加上昭国这几年丰富的美酒佳肴,这群人真的不愿意去北方恶劣的环境生存。
当然,他们的习惯是抢劫汉人的财富,但过去几年的试探下,这群人发现那群抢劫的人都死得极其凄惨之后,他们也变得老老实实了。
所以不管於夫罗心中有多少不甘心,目前也只能按照昭国的规划老实称臣,编户齐民。
“看来大王早已解决了周边隐患,是我多虑了。
不过,这些人必然心有不甘。一旦我们动兵,他们会不会有串联团结起来的可能?”
其实这个可能性荀攸也知道非常低,但这世上不是有万一吗?所以荀攸也想问问昭王的准备。
“公达之意乃是,匈奴单于、鲜卑单于、乌桓大人、羌王等所有部落首领联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其实是有一定几率会发生的。
只要利益足够之大,让他们觉得团结起来可以灭了昭国,夺取昭国的所有财富,这便足够让他们冒一次险。
不过我在他们里面安插了钉子。这些钉子不在这群胡人部落的首领里面,因为他们为了利益能够随时背叛。
但有一部分人却是很可靠的,公达可知过去几年昭国因为缺人发生了何事吗?”
荀攸不懂杨秋的言下之意,但他却知道昭国传出来的谣言,导致一部分胆大的人拖家带口投奔昭国。
“我只知晓汉廷那边,过去几年有人拖家带口往北边逃亡。
他们皆言,到了昭国便会分田地,且能吃饱。”
这话让杨秋笑了一下。
“这传言不假,公达亦知,工坊缺人,开垦荒地亦缺人,所以过去几年,此政策未曾改变。
不过对于那些蛮夷部落而言,他们寻到了一条生财之道。在一些私人作坊之中,不管是种植茶叶,烧制瓷器,又或者开设染坊,都需要雇佣大量的人劳作。
然而昭国的官方工坊待遇优厚,源源不断地招揽了投奔过来的难民。
对于这群私人作坊而言,他们自然只能雇佣乡里之间的普通百姓,但其实这群人觉得还不够。
所以他们与这些蛮夷部落达成一个交易,购买蛮夷部落的奴隶过来,以低廉价格将这群人购买至作坊里面日日劳作。
最后将生产出来的货物再通过商队卖到中原地区。近年来,因这种方法发家致富之人,大有人在……”
杨秋没有阻止民间商贾的发展,她甚至是持鼓励态度的,最好让这群人野蛮生长起来,而她的最大要求就是老老实实交税。
而这世上的聪明人,从来不会受限于时代,既然不能在偷税漏税上做功夫,那就只能在成本上面做功夫了,于是他们发现了廉价的劳动力。
这些人基本都是部落之间吞并之后被俘虏的奴隶,最后被赢家用卖奴隶的方式卖到了昭国工坊。
胡人部落不擅经营,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挣一笔,所以这种买卖根本就断绝不了。
但一旦尝到甜头了,这群人难道只会卖奴隶吗?恐怕是看不顺眼的底层人都会被他们卖了,这就直接导致了贵族阶级和底层的胡人之间有了巨大的仇视。
所以昭国这边利用这个机会,私底下拉拢了许多部落的底层人,让其传递消息为昭国办事。
若是有什么异动,比如说这些胡人部落要带领军队进攻昭国,到时候昭国这边也会马上得到消息。
如果渗透的实力够强大,到时候还可以让底层人直接造反,把那群部落的首领拉下马来。
所以这群人想要毫无风声团结起来打一场大仗,这是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至少杨秋到时候有几种方法挑动他们自己底层人内部造反。
毕竟这世界上最大的仇恨其实还是阶级压迫,杨秋这边只要许诺的好处,让他们到时候可以加入昭国分田分地,这都能拉拢一大堆底层人。
这就像是当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实际上他手底下一堆蒙古人跟着他灭元。
因为当时蒙古的贵族阶级也是把蒙古的底层人当奴隶卖来卖去,底层人过得非常惨。
至于后来的带清,待在东北那地儿的满人还打出过旗号反清复明,后来清朝皇帝混不下去了,人家直接说使清帝不敢东归。